石榴云 / 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金秋九月的天山南北,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伊宁六星街的手风琴与烤包子香气交织成文旅融合图景,赛里木湖畔的自驾车流绵延成线,霍尔果斯口岸的中欧班列汽笛响彻亚欧大陆桥,棉田与枸杞园里的丰收色彩预示着又一季增收喜悦……新疆正以立体多元的发展活力,书写着新时代的边疆振兴篇章。
这份蓬勃生机源于70年的砥砺耕耘。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广袤西域大地徐徐铺展。
文旅活力:山水织锦绘新景
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态势,既体现在六星街的文化交融场景中,也展现在赛里木湖的生态旅游热度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正通过文旅融合创新,转化为拉动消费的强劲引擎。
"六星街的巴扬琴声还在悠扬吗?列巴面包房的炉香飘远了吗?"这首传遍全国的《苹果香》唱出的风情,如今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活态文化IP。在伊宁市六星街民俗区,身着传统服饰的俄罗斯族艺人表演着踢踏舞,柳芭面包房前排起的长队中,广东游客李女士正用手机记录刚出炉的俄式列巴:"没想到在西北边城能体验到这么浓郁的异国风情。"

9月8日,六星街里一段俄罗斯舞蹈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拍视频。石榴云 / 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摄
刚结束高考的深圳学子胡博涵,将新疆作为毕业旅行目的地:"从和田二街的烤蛋摊到赛里木湖的星空营地,每个场景都刷新着我对新疆的认知。"据自治区文旅厅数据,2024年全疆接待游客量达3.02亿人次,位列全国旅游热度榜亚军;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长态势,累计接待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幅11.15%,文旅产业已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9月10日清晨,赛里木湖虽遇降温降雨,但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辆仍有序停靠观景台。"虽然气温只有10℃,但湖水与雪山的同框美景绝对值回票价!"河北游客赵明健与女友骑着挎斗摩托环湖游览,宠物犬"新疆"的萌态引得路人纷纷合影。这种"说走就走"的深度旅游体验,正成为新疆文旅市场的新增长点。
从喀纳斯的湖光山色到喀什古城的非遗展演,从独库公路的四季景观到塔城的手风琴文化,新疆正通过"旅游+文化""旅游+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贸易活力:口岸通衢激新机
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口岸经济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亚欧贸易通道格局。"汽车摆渡人"的跨境穿梭与智慧通关系统的高效运行,共同构筑起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接单、扫码、验车、通关——这是霍尔果斯公路口岸"汽车摆渡人"温江每天重复的工作流程。这位45岁的物流从业者,自2023年自贸区政策落地后转型新职业,如今每月稳定收入7000-8000元。
"现在出口车型比以前丰富多了,除了新能源汽车,工程车辆、采棉机、挖掘机这些大型机械也成了常客。"温江边检查车辆边介绍,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推出的"自驾出口商品车快速通关"模式,让他实现了"公司端申报、二维码通关"的秒级通关体验,跨境运输效率提升300%以上。
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据霍尔果斯口岸管理局统计,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已培育"汽车摆渡人"职业群体7100余人,累计创造劳务收入超2.4亿元。与此同时,"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将出口环节从12项精简至4项,入境自动填卡机使通关时间缩短60%,"智慧铁路口岸"系统让班列换装效率提升80%。

9月9日,在霍尔果斯铁路换装场,一部龙门吊正在换装作业。石榴云 / 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摄
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中欧(中亚)班列通行量从2016年首开时的不足400列,跃升至2024年的8730列;通关时间从2-3天压缩至平均2小时;辐射范围从最初2国3城扩展至18国46城,形成了横贯欧亚、多点联通的国际物流网络。
阿拉山口口岸同样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4年进出口货运量突破3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5%。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关铁通"模式,实现了"一次查验、全域通关"的高效联动,推动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农牧活力:乡村兴旺谱新篇
现代农业科技的深度应用,正在让新疆农牧产业焕发新生机。棉花全程机械化与枸杞精深加工的创新实践,描绘出乡村振兴的丰收图景。
从亩产200公斤到稳定450公斤以上,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花产量变迁,是新疆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坦言:"这得益于‘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技’的五良组合拳。"
在援疆力量支持下,该村引进"鄂博1号"高产棉种,配备北斗导航采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实现耕、种、管、收、残膜回收全环节机械化。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让棉花亩均纯收入从五年前的300元提升至600元以上。
"今年全村棉花总产值预计超2000万元,130户种植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董希林望着白茫茫的棉田满脸笑容。如今的夏尔托热村,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安居房整齐排列,村集体还建起了农机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车间,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枸杞之乡"精河县,传统种植业正迈向价值链高端。当地企业开发出枸杞原浆、啤酒、酵素、胶囊等40余种产品,创建"果生康""精杞神"等27个品牌,推动枸杞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新疆天莱农牧集团则通过有机饲草料种植、肉牛养殖、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与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梁玉春表示:"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实现了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正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发展新机遇。"
责任编辑:薛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