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莱英业绩回暖期高管变动引关注 全球化战略与盈利修复成焦点

小编 30 0

近日,CDMO行业领军企业凯莱英(002821.SZ)发布公告称,公司首席商务官胡新辉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这一变动恰逢公司业绩从前期波动中逐步回升的关键阶段,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财务数据显示,凯莱英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80亿元,同比下降25.8%;归母净利润0.95亿元,较上年同期近乎腰斩。不过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明显回暖态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8亿元,同比增长18.2%;归母净利润6.17亿元,同比增幅达23.7%。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凯莱英境外收入达到24.7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近78%。其中欧洲市场收入实现翻倍以上增长,而美国市场则近乎零增长。在当前CDMO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如何保持全球化扩张的稳健节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商务拓展有悬念

作为凯莱英过去三年核心管理团队成员,胡新辉的离任正值公司加速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这使得市场对公司国际业务拓展的连续性产生疑问。

胡新辉拥有美国布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经历。职业历程方面,2005至2013年间,他在葛兰素史克、默沙东、强生等跨国药企积累了8年新药工艺开发经验,随后在罗氏上海研发中心负责抗病毒新药技术开发。2018年起,胡新辉加入本土创新药企云顶新耀(1952.HK)担任CTO,全面统筹药品CMC研发与供应链布局。

凯莱英业绩回暖期高管变动引关注 全球化战略与盈利修复成焦点

公开资料显示,胡新辉于2022年6月加入凯莱英,担任首席技术官(CTO)兼首席商务官(CBO)。同期公司宣布组建涵盖连续化反应、生物催化等领域的"八大技术中心"矩阵,胡新辉作为兼具技术与商务背景的核心高管,负责美国市场开拓及波士顿研发中心筹建工作。

图片来源:公司财报      凯莱茵全球办公地点

在其任职期间,凯莱英于美国波士顿近郊建立首个海外早期研发站点(实验室面积约1050平方米)。2024年,公司又承接前辉瑞英国Sandwich基地并投入运营,作为欧洲研发及中试中心。这些全球化布局中,胡新辉在技术评估与客户对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视为公司全球化初期"平台建设与订单获取同步推进"战略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2024年6月,凯莱英引入具有默沙东、强生等跨国药企经验的陈诚义担任新任CTO,胡新辉则专注于首席商务官职责。陈诚义曾在默沙东、强生负责实验药物工艺和GMP质量体系,并参与Mirati Therapeutics、百时美施贵宝等公司的新药上市技术支持。当时公司管理层强调,此次调整属于专业化分工,不会影响战略推进。

此次胡新辉在分工调整仅一年多后突然离任,市场高度关注公司商务拓展工作的接力人选,以及海外客户开发节奏是否会受到影响。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凯莱英2024年年报显示,胡新辉当年税前薪酬约513.7万元,较上一年减少三分之一,一定程度反映出业绩波动对高管激励的影响。目前公司尚未公布首席商务官的继任人选。

CDMO产业研究员李军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凯莱英当前呈现'内生修复+国际化拓展'的双重信号,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已达77.6%,但美国市场增速明显放缓。未来应重点关注新产能利用率和订单转化效率,以此评估管理层调整对业绩持续性的影响。"

盈利质量待观察


过去三年,凯莱英业绩经历了阶段性调整。市场普遍认为,此前疫情相关产品带来的一次性大单业务高峰期过后,公司正回归常规管线驱动的增长轨道。

2022年至2024年,凯莱英营业收入分别为10.20亿元、7.83亿元、5.8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0亿元、2.30亿元、0.95亿元。三年间毛利率从约47%回落至41%,净利率由32%降至16%。公司表示,2024年常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4%,显示基础项目增长动能正在恢复。

图片来源:公司财报      凯莱茵2025上半年业绩概括

2025年上半年,凯莱英小分子药物CDMO板块实现收入24.29亿元,同比增长10.6%,占总营收约76%;新兴业务(涵盖多肽、寡核苷酸、ADC等)表现亮眼,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大增51.2%,收入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8%提升至24%。同期小分子板块毛利率为47.8%,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公司在会议纪要中说明,新兴板块盈利能力暂时偏低,主要受产能利用率爬坡、海外新基地折旧摊销较高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对整体毛利率形成一定摊薄。

地域收入结构方面,上半年境外业务实现收入24.75亿元,同比增长23.3%,占总营收的77.6%。其中欧洲市场收入5.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205%;美国市场收入17.89亿元,增速仅0.5%。值得关注的是,公司2024年已通过欧盟QP审计并取得GMP符合性声明,为欧洲市场订单放量奠定了法规基础。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增速放缓可能受上一年度大订单高基数、部分项目交付周期及地缘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

上半年凯莱英归母净利润6.17亿元,净利率约19.4%,同比提升约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2.86亿元,占营收比例8.96%,较2024年同期的10.6%略有下降。

项目储备方面,凯莱英在研管线向后期阶段转化的迹象明显。上半年小分子业务已有44个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累计交付商业批次),临床III期项目52个;新兴板块服务IND/临床阶段项目近60个,其中ADC类占比超过60%。产能扩充方面,公司正推进多肽固相合成产能从3万升提升至4.4万升等建设项目。这些临近商业化的项目能否顺利通过验证并实现放量,以及海外新基地产能利用率能否快速提升,将成为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的关键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凯莱英通过英美"两翼"布局获取更多国际订单的同时,也面临着海外基地折旧摊销、高端人才成本上升等运营挑战。

券商医药分析师张衡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头部CDMO企业凭借议价与锁量能力优势,会优先服务高黏性、高毛利品类;中型企业则面临获取高质量产能时段和合规资源的门槛提升。对于凯莱英等行业领先者而言,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和服务链完整的同时,构建更稳健的合同体系和供应链保障,将是未来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