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旅市场持续火爆 2025上半年接待游客1.3亿人次

小编 18 0

人民日报看新疆 | 新疆文旅市场持续火爆 2025上半年接待游客1.3亿人次(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2025 年 09 月 11 日 第 07 版)

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一点三亿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1400亿元

新疆文旅市场持续火爆 2025上半年接待游客1.3亿人次(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华灯初上,身着各民族盛装的青年演员击打手鼓,欢快起舞。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天山明月城·丝路有戏"沉浸式文旅街区成为2025年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该项目由产业园闲置厂房改造而成,3.16万平方米的空间被精心打造成展现丝路文明的"活态博物馆",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剧场内,演出准时开始。班超戍边、解忧公主和亲、玄奘西行等经典丝路故事,通过演员的专业演绎和声光电技术的完美融合,生动再现了历史场景。

"玄奘西行的坚韧精神令人动容。"西部计划志愿者孙政辉表示,这场演出加深了他对新疆历史文化的理解,"希望更多同龄人来这里感受丝路魅力,实现人生价值。"

"丝路有戏"项目总导演马波介绍,创作团队深入挖掘历史史料,精心打造了8场主题演出。"我们构建全景式丝路体验空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明交流的魅力。"据统计,自年初试运营以来,该项目已累计接待游客33万人次。

与"丝路有戏"相邻的天山明月城汉唐文旅街区同样人气旺盛。唐风建筑群内设有14个演艺舞台和4个主题广场,全天候上演精彩节目,光影水幕与唐风灯组交相辉映,完美重现盛唐夜市繁华景象。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游客们被现场氛围感染,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他们表示:"新疆的文化多样性和人民的热情令人着迷。"

除了天山明月城这张文旅"新名片",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金名片",依然热度不减。走进乌鲁木齐天山区的大巴扎,一座两层高的"馕"形建筑格外醒目,这里是阿凡提大巴扎馕主题馆。馆内,挂满各式馕品的展示塔成为游客必打卡点,通过实物与模型生动展示了馕文化的深厚底蕴。

打馕师傅玉苏普·热合曼两年前来到这里的馕店工作,如今已熟练掌握皮牙子馕、库车大馕、玫瑰花馕等多种特色馕品的制作工艺,"未来,我想开一家自己的馕店,把新疆馕文化传承下去。"

店长热则娅·艾力介绍,馕主题馆日均销售馕品1万多个,"很多游客购买后寄给远方的亲友,让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的新疆味道。"

在大巴扎一角的特色咖啡店前,"馕咖啡"成为爆款产品,吸引游客排起长队。维吾尔族店员将香浓咖啡注入馕制杯中,手腕轻转,拉出精致花纹。游客表示,这种创新吃法是新疆风味与咖啡文化的完美融合。

黄昏时分,丝绸之路观光塔下响起悠扬的民族乐曲,游客与市民自发围成圆圈翩翩起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欢快的舞步中交流情感。天山区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丁潇雅介绍,2025年大巴扎单日客流量曾连续29天突破2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从传统集市到现代文旅综合体,新疆国际大巴扎的转型升级是新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疆累计接待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11.15%;实现旅游收入1425.6亿元,同比增长11.59%。

来自北京的游客杜茜年近八旬,与丈夫专程来到新疆,开启为期半个月的深度游。"天山、喀纳斯的自然风光美得震撼!"杜茜感慨道,"新疆的交通非常便利,当地人民热情好客,多元的文化体验让人终生难忘。"

如今,天山南北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徐嘉伟、蒋雪鸿、韩立群、胡仁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