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成立周年成果斐然:打造AI顶尖人才培养创新范式

小编 17 0

在短短一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创智学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该院成功发布了包括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全球首个创造力智能交互测评系统,以及面向下一代大模型的开源AI基础设施在内的7项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其人工智能项目不仅吸引了OpenAI前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的主动关注,Meta团队也曾就OctoThinker的核心算法向学院科学家寻求专业指导。

学院培养的人才备受行业青睐,一名在读学生已收到OpenAI主要竞争对手Anthropic公司的工作邀约,另有多名学生获得DeepSeek、Qwen、豆包、Kimi等企业的实习机会,并深度参与到核心技术的开发工作中。

在创业孵化方面,学院已成功培育10家师生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创始人的平均年龄仅为25岁。

上海创智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实施破界式选才、组建实战型师资队伍、构建阵地式培养模式,打造了全新的育人体系与创新生态,探索出一条以“锚定国家战略、快速响应前沿、高效产出价值”为显著特点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新路径。

破界:革新选拔与培养机制,发掘创新潜能

与传统选拔模式不同,学院采用“项目制”实战方式遴选学生,将创客大赛、训练营等作为核心平台,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精准识别学生的创新勇气与工程实践能力。

“无论是偏才、奇才还是怪才,我们都敞开大门。”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表示,学院尤为看重那些有远大抱负、认知迭代迅速、勇于冒险且对价值判断敏锐的学生。

这一独特的选拔标准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学院已成功举办5次招生营,吸引了3300余人报名,最终录取800余人,覆盖45个不同专业。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往往局限于参与导师的既定项目。而学院则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生一策”培养方案。学生既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选题,也能够自主确立研究方向,选题一旦确定,便会配备“导师组”进行专门指导。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年轻且充满活力的事业,尤其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学院创新性地采用“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灵活模式,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及头部企业,汇聚了一批具备创新锐度、坚韧素养和饱满育人热情的顶尖“实战型师资”,其平均年龄为36岁。

“以往我对AI创新的理解,更多是沿着导师设定的方向撰写论文,如今在学院可以自主立项,聚焦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直博生王殿仪说道。他目前担任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首席执行官及核心研发人员,该项目以三个月为一个迭代周期,已初步实现模型内生图文深度思考与中华文化深度表达的功能。其团队提出的多模态高效训练算法和模型架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无界:构建高密度创新生态,激发思想碰撞

为助力学生在成长、学习及职业发展道路上实现更高速度和效率的提升,学院致力于营造高密度人才、高密度认知与高密度资源集聚的优质环境,积极鼓励师生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开展高频度、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最终形成一个高密度机会持续涌现的创新生态系统。

步入上海创智学院,“创新无界”“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工作”等激励性标语随处可见,彰显着学院的办学追求。

基于长期价值导向,学院甚至鼓励学生投身于“从-1到0”的突破性原创研究,为学生提供能够安心进行“冒险”试验的创新沃土。丁晓东向记者解释,“从-1到0”代表着更早期、风险更高且多为非共识性的创新探索。

经过17次迭代优化,学院目前已开设20门课程,并拥有6项标杆项目、6项火炬项目、5项科学智能前沿攻关专项、41项导师课题以及3项学生牵头立项课题,科研轮转学生参与人次达313次。

为促进师生在“头脑风暴”中汲取灵感,学院在一年内成功举办了10场图灵奖获得者等大师级别的分享会,并组织了210多期高质量学术报告。

目前,学院已建成万P级算力与10PB级数据中台,为师生的科研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效支撑。

共创:师生携手并肩,打造创业加速引擎

在创智学院,师生共同投身代码编写,彼此之间更像是紧密合作的“合伙人”关系。

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刘鹏飞近日查看过去一年的出行记录时发现,他曾有一天清晨5时40分就抵达学院,要知道他家距离学院足有20公里。在过去一年中,他有近350天都在学院度过。

为何如此投入?他向学生们坦言,他们正站在三个低概率事件的交汇点。其一,智能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这是连爱因斯坦都未曾遇到的历史机遇;其二,创智学院的办学模式,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创新;其三,学院投入了最优秀的人才、聚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并提供了最充分的支持。有幸身处这样的历史交汇点,如果不能做出一番与众不同的事业,无疑是辜负了这个时代。

学院依托创智未来中心,构建了从项目培育到创业实践的全方位支持与加速体系,已成功孵化10家师生创业公司,吸引各类资本注入近5亿元人民币。

7月24日,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邱锡鹏团队发布了“面向情境智能的拟人化语音交互模型”MOSS-Audio。仅一个多月时间,该模型的下载量便突破6万次。9月12日,邱锡鹏团队对MOSS-Voice++模型进行了迭代升级,并同步发布了“规模化机理可解释性框架”。该框架能够深入理解模型的思维逻辑,提前发现内部缺陷,并对模型思考过程进行有效干预。目前,该团队已孵化成立上海模思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产品已在珞博智能等公司成功落地应用,公司也已顺利完成首轮融资。

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学生陈明阳,年仅24岁便已成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群联矩阵”的创始人。他表示:“这里的环境完全符合我之前的期待。我有幸遇到了印真老师,他此前已创立一家专注于模块化群体机器人的公司,并长期关注畜牧业、农业和物流行业,这些领域对于高效协同有着迫切需求,我们因此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立公司。学院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并帮助我成功申请到2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

在上海创智学院的采访过程中,每一位受访者都坚信,学院未来必将诞生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公司。

“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这正是上海创智学院自创立之初就确立的核心价值追求。只要梦想不灭、奋斗不止,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