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菜品几乎都是预制菜,价格却依旧高昂”“呼吁国家加快立法进程,强制餐饮企业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近日,“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菜品”事件持续占据热搜榜单,再度将预制菜这一社会热议话题推向公众视野。
9月10日,罗永浩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文,对西贝部分菜品提出质疑。
针对罗永浩的公开质疑,西贝方面迅速作出回应,称店内核心菜品如牛大骨为“每日新鲜现煮”,莜面系列则坚持“门店手工搓制”,所有炒菜均采用“新鲜蔬菜现场烹制”。9月12日下午,西贝官方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正式否认罗永浩的相关指责,并公开了涉事13道菜品的详细制作流程“作业指导书”。
9月12日,西贝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详细披露了相关菜品的标准化制作过程。
对于这场行业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许多餐厅采用中央厨房预处理的菜品,到店后仅需简单复热即可上桌,“完全没有现做菜品的锅气,价格却与现做菜品持平”。另有网友表示理解,商场内的餐饮门店受限于场地和设备条件,难以现场制作耗时较长的复杂菜品,这种情况应予以体谅。
各方观点相持不下但均有合理之处。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政策时明确指出,鉴于连锁餐饮企业普遍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加工并配送至门店的净菜、半成品及成品菜肴,需严格遵守餐饮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暂不纳入预制菜管理范畴。这也成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宣称“依据国家规定,我们所有菜品均非预制菜,最终烹饪环节全部在门店完成”的重要政策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网友对罗永浩的观点表示认同,更多是基于直观的消费体验。例如,某些餐饮品牌在宣传中强调“新鲜现做”“现炒现制”,实际操作中却使用预包装酱料,简单加热后即可作为浇头使用,或采用部分食材现做、部分使用半成品的混合模式。即便此类操作在定义上不属于上述预制菜范畴,仍会给消费者造成明显的心理落差。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随着锁鲜技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行业规范的逐步落地,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口感差异问题已得到有效改善。连锁餐饮企业倾向于使用中央厨房预处理的半成品,主要出于提升出餐效率、控制运营成本、确保口味标准化等经营需求。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时间熬制的菜品,若不将耗时工序前置处理,将严重影响顾客等餐时间和餐厅翻台率。
实际上,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餐品,而是对部分商家刻意隐瞒预制事实、利用“现做”概念进行营销误导的行为感到不满。当消费者只能依靠生活经验猜测菜品制作流程时,容易产生知情权和选择权被忽视的负面体验。消费者为“现炒现做”的传统餐饮模式支付了相应溢价,若实际用餐体验仅是对冷藏食材的简单加热处理,难免会对消费价值产生质疑。
因此,解决当前争议的核心在于消除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对“预制菜”概念的认知偏差,通过明厨亮灶等可视化手段实现制作流程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相关监管部门可结合消费者诉求与行业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预制菜的定义范畴;针对《通知》中要求的预制菜明示制度落实不到位问题,需出台更具约束力的监管措施,明确商家必须公示的预制食材及加工环节信息。
清晰界定概念是各方理性讨论的基础,建立统一明确的预制菜定义标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