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决定》,新规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此次修法针对民生关切的重点领域进行制度完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的根本大法,我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颁布以来历经2015年全面修订及2018年、2021年两次修正。高频次的法律完善进程,充分体现国家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动态响应机制,始终与食品产业发展、消费升级需求同频共振。
本次修法延续问题导向原则,精准锁定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监管缺失、婴幼儿配方液态乳法律规制空白两大民生痛点,以"小切口"立法模式实现关键领域监管突破。
重点液态食品散装运输安全隐患曾于2024年经媒体深度报道引发舆论热议,暴露出运输环节准入标准模糊、违法行为惩戒力度不足等监管短板。数据显示,该领域违法成本偏低导致行业乱象频发,直接威胁终端消费安全。
新版法律针对性增设多项刚性条款:首次明确发货企业、收货单位、承运主体的三方安全责任链条;严禁任何组织或个人实施运输记录造假、清洗凭证篡改等行为;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强化信用惩戒等手段构建"不敢违、不能违"的约束机制,有效填补了行业监管盲区。
婴幼儿配方液态乳监管制度的完善则回应了市场发展新需求。2015年修法时,因该产品类别尚未形成规模市场,仅将婴幼儿配方乳粉纳入注册管理体系。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演进,液态乳凭借即食性优势成为母婴食品新增长点。
行业监测显示,近五年婴幼儿配方液态乳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8%,但由于缺乏专门监管标准,产品质量控制风险显著高于传统乳粉。国内头部乳企已投入超20亿元研发资金,亟需法治化市场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此次修法通过修改第81条、82条及124条法律内容,确立婴幼儿配方液态乳与配方乳粉同等的注册管理地位,统一生产规范、标签标识、质量追溯等监管要求。这一制度设计既为产业发展划定合规红线,也为7000万婴幼儿家庭提供了更全面的食品安全保障。
看似局部的法律调整,实则构建起民生安全防护网的关键节点。仅婴幼儿配方液态乳监管体系的建立,就将覆盖全国300余家生产企业、年消费量超12万吨的市场规模,直接关系千万家庭的育儿安全。
此次修法展现的精准治理逻辑,超越简单的法律条文修补,通过关键环节制度创新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升级。其确立的"问题发现-立法响应-行业规范"闭环机制,为其他民生领域立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彰显国家治理体系的精细化发展方向。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效能。市场监管部门正抓紧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将建立跨区域运输监管协作平台、婴幼儿配方液态乳注册审查专家库等落地措施。业内专家强调,需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方能将法律条款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食品安全获得感,筑牢新时代"舌尖上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