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其师资力量与学生风貌又有怎样的亮点?
9月13日下午,上海创智学院首届TechFest“创智未来大会”系列活动之“创智开放日暨人才培养论坛”盛大启幕,此时恰逢学院成立一周年。学院坐落于徐汇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周边新建商务楼宇鳞次栉比,大楼玻璃幕墙上“上海创智学院欢迎新同学”的醒目标语格外引人瞩目。正如人工智能为时代带来的全新变革,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创新与活力。

9月13日,上海创智学院,大楼玻璃幕墙上“上海创智学院欢迎新同学”的字样非常醒目。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上海创智学院便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以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全球科技前沿、创造社会普惠价值为核心特色,着力引导青年师生树立“科技报国、强国有我”的远大理想,勇于突破科学技术瓶颈,全力构建独具特色的育人新体系与创新生态圈。
深耕前沿领域 攻克技术难关
在学院401大教室的会场外,澎湃新闻记者偶遇了正在为课题展示做最后准备的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万成城。这位刚满30岁的青年学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她透露自己目前在华师大与创智学院之间兼顾工作,两边投入的时间基本各占一半。在创智学院,她不直接承担授课任务,主要负责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展前沿科研工作。
据介绍,创智学院创新采用“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多元化师资建设模式,成功链接了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及独角兽企业。目前学院拥有81位全职全时导师,130余位兼职导师以及120余位产业导师,师资队伍平均年龄约36岁,充满青春活力与创新潜能。
9月13日当天,万成城准备展示的课题《智能软件系统的集成技术》聚焦人工智能与系统软件交叉领域的前沿方向。软件作为人工智能算法的使能与应用支撑技术,该课题重点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在应用系统中的部署集成技术,旨在帮助开发人员高效、准确、安全地进行智能软件系统的开发、部署与维护,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产业化应用,助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万成城在做课题《智能软件系统的集成技术》展示。
万成城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道,她在研究中发现,人工智能应用落地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源于AI算法的数据驱动特性与传统软件逻辑驱动模式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为解决这一痛点,她的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中间层作为缓冲机制,实现实时故障修复,其作用类似于在管道接口处添加密封垫片。该技术在手机智能助手、智能家居等场景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能够实现人类语言对电子设备的直接控制,有效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门槛。
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林志航来自厦门大学,一年前通过主动报名和严格筛选成为创智学院首批学生,现已升入博士二年级。在9月13日的学生自主课题展示环节,林志航首个登台,分享了他与导师及另一位博士生合作的项目《持续高效进化的智能体》。尽管该课题刚启动不久,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因此他选择以开源形式与业界交流。
林志航表示,创智学院在算力资源和数据集等方面提供了充足保障,而学院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搭建了跨校交流平台,使来自不同高校、不同研究方向的顶尖博士生能够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挑战高难度、高价值的科研课题。

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林志航在做学生自主课题展示。
赋能学生自主探索 构建创新生态
林志航认为,创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高校“差别显著”。传统高校通常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而创智学院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项目需求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导师,充分激发学习主动性。
科研探索的自主性是创智学院办学理念的核心。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鼓励我们挑战有价值的科研难题,因为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所以动力和活力都非常充沛,能够不知疲倦地追求目标。”林志航深有感触地说。

上海创智学院的师生们在观看课题展示。
学院创新实施“破界式选才”机制,采用“项目制”实战遴选模式,以创客大赛、训练营等为主要选拔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5次招生营,吸引3300余人报名,最终录取800余人,覆盖45个专业领域,汇聚了多学科优秀人才。
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在13日的“创智开放日暨人才培养论坛”上强调,学院对选拔对象实施真刀真枪的“战场式”培养,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鼓励师生直面挑战、勇闯科技“无人区”,引领科技前沿,创造美好未来。
在导师眼中,创智学院的学生有何特质?
万成城目前在创智学院指导6名博士生,她介绍,学院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索,甚至支持他们在课题导师之外主动与其他老师交流,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职一年来,万成城对学生们的强自驱力印象深刻:“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并愿意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因为课题是自己主导、完全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而非被动接受的任务。”
同时,创智学院营造了卓越的科研交流环境,使学生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交流合作,有效拓展科研视野和研究广度。“在原来的学校,他们可能专注于几个研究小点,同行交流机会有限。在这里,他们的研究点从点扩展到面,有机会通过团队合作开展研究,产出更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成果。”
万成城特别提到她指导的25岁博士生邵语辰,其团队协作能力突出。在课题讨论中,邵语辰会主动帮助不擅长沟通或面对老师时紧张的同学梳理思路、准确表达问题;凭借丰富的论文投稿经验,她还积极协助同学们修改论文,在共同凝练思路的交流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