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和田 9 月 14 日电 ( 记者 李京泽 戎睿 ) 金秋时节,新疆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稻浪翻滚、生机盎然。这座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村落,如今以连片绿洲稻田与金色沙丘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动实践样本。
稻香村前身为"阿亚格墩村",维语意为"沙漠尽头的村庄",历史上因土地沙化严重、盐碱化突出,尽管依托喀拉喀什河发展水稻种植数百年,但分散经营和传统耕作模式导致产量长期徘徊在亩产300公斤左右。

新疆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景观。中新社记者 李京泽 摄
2021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成为转折点,通过土地整合流转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水稻亩产实现翻番突破600公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12万元。"农业专家团队带来的土壤改良方案和耐逆性稻种培育技术,让我们的'沙漠金丝米'打响了区域品牌。"驻村第一书记买地娜木·买托乎介绍,科学灌溉系统的建成使这片沙土地焕发新生。
如今的村落规划中,保留"阿依旺"传统建筑特色的民居整齐排列,每户门前悬挂的发展档案牌,直观展示着农房改造前后的变迁轨迹与特色业态定位。"我们推行一户一策的产业规划,刺绣工坊、民俗客栈、田园餐厅等多元经营主体已覆盖全村。"买地娜木表示,村民正从传统农民向复合型经营者转型。
在黄土基调的村落中,一座名为"伊犁人家"的蓝色庭院格外醒目。经营者艾热提·肉孜买买提将在伊犁旅游时爱上的蓝调建筑风格融入庭院改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民宿。
"希望把北疆的风情带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艾热提介绍,民宿主打熏马肠、手工馕等特色餐饮,旺季可同时接待30名游客。这个曾经全家外出务工的家庭,如今已实现子女返乡共同经营的团圆式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释放的劳动力,正加速向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转移。据统计,全村已有87户农户通过发展配套产业实现增收多元化,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土地改革前增长42%。
稻香书院的研学课堂、浪戈庭院的非遗展演、调心小院的文创市集......功能分区明确的特色院落集群,正构建起集教育实训、休闲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展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交融共生的新农村风貌。
从沙漠边缘的贫瘠村落蜕变为产业兴旺的示范村,稻香村通过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