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轻抚大兴安岭樟子松的枝叶,乌兰布和沙漠的梭梭仍在静谧中孕育生机;当呼伦贝尔草原的夜幕低垂、牛羊归栏,磴口县黄河岸边的苜蓿正沐浴晚霞蓬勃生长……作为横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生态要地,内蒙古不仅是北方面积最大、生态类型最完整的功能区,也是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集中治理的关键区域。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明确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践行总书记嘱托,内蒙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通过草原休养生息、林区停伐保育、闲置空间绿化等举措,全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碧水映晚霞"的生态画卷在北疆大地徐徐展开。
日均6万亩治沙速度书写绿色奇迹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黄河南岸的坡地上,村民白七劳凝视着苍翠林带,三十年前与黄沙抗争的记忆历历在目。
"当年种下第一棵杨树,就盼着能挡住流沙护住耕地。"如今,由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和锁边林构成的"四道防线",已将肆虐的黄沙牢牢锁定。
"我区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铁牛介绍,"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完成80%,库布其沙漠建成规模化‘光伏治沙基地’,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实现闭合防护。"
沿黄河上行至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段,5.7公里长的黄河岸线曾是令人却步的险地。"过去黄河冲刷沙地导致大量泥沙入河,河床淤积严重威胁行洪安全。"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党委书记王旭回忆道。
如今,这片区域已建成由国槐、柠条、花棒等构成的立体防护体系,草方格与菌草技术筑起坚固的阻沙屏障。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有效遏制了泥沙入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种草3.67亿亩、防沙治沙1.85亿亩,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持续创造着"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典范。
9.7亿亩草原实现生态休养
雨后的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草原青翠欲滴,阿茹贡家庭牧场的主人塔丽娅正忙着接待生态观光的游客。
"过去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羊连草根都啃。"塔丽娅说,实行休牧政策后,每年能获得7万元生态补贴,草场重现丰茂景象。闲暇时间经营的牧村民宿,让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的双赢。
数据显示,二十年前呼伦贝尔草原曾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近年来,内蒙古创新实施草畜平衡动态管理,建立禁牧休牧补偿长效机制,将保护成效与补助资金挂钩。2025年,全区9.7亿亩草原将全面实现科学休养生息。
如何破解"禁牧"与"增收"的矛盾?转变生产方式是关键。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好牧人合作社的现代化牛舍里,饲喂车穿梭作业,空气中弥漫着苜蓿与燕麦的清香。
"我们整合草场、圈舍和劳动力资源,发展饲草种植、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合作社负责人郝志忠介绍,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场价1/3,搭配秸秆饲料使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高效养殖模式让牧民收入稳中有升。
通过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支持标准化圈舍建设和饲草基地开发,内蒙古正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友好型现代化产业转型。
兴安林海的"绿色转型"之路
大兴安岭西南麓的阿尔山市,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见证着三代林业人的奋斗史。
"那片林海凝聚着我们一家三代的心血。"85后护林员王强望着苍翠山峦自豪地说。每天清晨,他携带防火工具穿梭林间巡查,"听见树叶沙沙声,就知道这片绿色有我守护。"
作为老牌林业产区,阿尔山曾因过度采伐导致可采资源枯竭,哈拉哈河上游至今可见当年伐木留存的黑色木桩。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十年间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增长近30%;野生动植物种类分别新增89种和49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守护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
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区、开发木耳菌菇等林下经济、试点林业碳汇交易……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通过多元路径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探索出一条"保护-开发-增值"的可持续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