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运国运不可分,书不亡,国长存,国运盛,书运兴。”9月13日晚,随着郑振铎先生的经典独白,上海评弹团年度力作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在天蟾逸夫舞台完成全国首演。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演出,通过13日、14日两场演出,首次将这段隐秘的文化抗战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上海评弹团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的核心创作,《烽火书魂》聚焦抗战时期文化战场,以郑振铎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抢救江南古籍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生动再现了看似平静书斋中惊心动魄的“文化抗日”斗争,成功塑造出一批为守护中华文脉殚精竭虑的爱国志士群像。

文化抗战往事 重现郑振铎等文人护书壮举
在今年涌现的众多抗战题材舞台作品中,上海评弹团《烽火书魂》独辟蹊径。该剧跳出正面战场叙事,聚焦1940至1945年间,以暨南大学教授郑振铎、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为核心的“文献保护同志会”成员,在日寇铁蹄下与文化掠夺者展开的古籍保卫战。
这部作品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许静波教授担纲编剧,上海剧本创作中心杜竹敏撰写唱词,汇聚了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黄海华等评弹名家及陆嘉玮、姚依依等青年新秀组成的全明星阵容。
创作缘起于两年前上海评弹团艺术室主任姚勇偶然发现的一篇历史文章,这段鲜为人知的护书往事立即引起创作团队关注。上海评弹团团长、主演高博文回忆:“接触这个题材时就被深深吸引,这种‘书生报国’的故事太适合评弹艺术表现。”
世人熟知郑振铎作为作家、学者的多重身份,却鲜少了解其藏书家的传奇经历。高博文特别指出:“郑振铎先生与评弹渊源深厚,他收藏的说唱文学典籍中,不乏明嘉靖刊本《董解元西厢记》这样的孤本,今天我们能在舞台演绎《西厢记》,正是得益于先生的文化守护。”

由于当年“文献保护同志会”的护书行动属秘密进行,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解密。为准确还原这段历史,主创团队进行了系统考证,多次拜访郑振铎嫡孙、郑振铎研究会顾问郑源先生,深入挖掘郑振铎与夫人高君箴的生平细节,力求塑造真实立体的“护书人”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组创作期间,学者吴真的新著《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于今年8月同步出版。高博文透露:“我们剧组人手一册,虽然剧本框架已定,但书中丰富的历史细节被演员们灵活融入表演,让角色更具历史质感。”

群像塑造彰显人性光辉 舞台呈现凸显海派评弹精髓
《烽火书魂》剧本历经12稿打磨,主创团队始终致力于让故事“说透评弹味儿”。如何将古籍保护的专业价值转化为观众共鸣的艺术语言,成为创作的关键突破点。
全剧以郑振铎与日本书商长泽规矩也在南浔、上海两地竞购嘉业堂藏书为主线,涉及大量古籍版本学专业术语。为此,演员在排练前进行了系统的版本学知识培训,确保专业表述准确生动。

作品采用四回加尾声的结构,精心刻画了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相濡以沫、与张元济的同道之谊,以及青年学生张婷的爱国热忱,八位演员分饰八角,构建起层次丰富的人物群像。
高博文介绍:“突破传统评弹一人多角模式,采用一人一角叙事,但保留说书人跳进跳出的表演特质,演员时而化身角色演绎历史,时而以当代视角解读往事,形成独特的时空对话。”
中国曲协副主席、上海市曲协主席吴新伯以讲述人身份贯穿全剧,既推动剧情发展,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深刻阐释这场“文化抗战”的当代价值。

饰演郑振铎的高博文坦言此次表演挑战巨大:“知识分子的内敛性格与有限的肢体动作,要求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语言张力塑造人物,这对评弹表演是全新探索。”
该剧在音乐呈现上突破创新,大幅提升弹唱比重,融合独唱、对唱、轮唱等多元形式。唱腔设计紧扣人物性格,蒋调、沈调、薛调等经典流派与费家调等曲牌巧妙结合,精准刻画角色特质。
青年演员姚依依以激越的“王月香调”演绎爱国学生张婷,展现青年学子的报国热情;一级演员王承用诙谐的费家调塑造汉奸马天宝,俚语俗谚的运用极具讽刺效果;日本书商长泽的唱段则融入日本音乐元素,凸显角色身份特征。

尾声中,郑振铎那段饱含深情的独唱,既诠释了“护书即护国”的深刻内涵,更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传承。
“从书场到剧场的转型中,我们持续探索上海评弹的现代表达。”高博文表示,《烽火书魂》的舞台设计独具匠心,上方悬挂的“经史子集”“礼易春秋”等典籍文字,既点明护书主题,又隐喻战乱中文献的流散危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以艺载道传承文脉,评弹艺术彰显家国情怀
继2019年《初心》讲述张人亚护党章故事后,上海评弹团相继推出《战·无硝烟》《千里江山图》等红色题材力作,《烽火书魂》的创排延续了这一创作脉络,构建起完整的近代历史叙事体系。
高博文强调:“从建党初期到新中国建设,上海评弹团始终以艺术笔触记录时代变迁。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史不亡,则其民族终不可亡矣’,我们的三尺书台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依托这些红色题材作品,上海评弹团与中共一大会址、陈云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度合作,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传播与美育实践活动。
高博文同时透露:“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我们也关注当代生活,即将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新作《菜肉馄饨》,就以市井烟火气展现新时代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