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财政政策成效显著:多维发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

小编 44 0

【聚焦"十四五"财政改革发展成果】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我国"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会上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财政实力实现稳步增强,政策效能持续提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稳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积极财政政策精准发力稳增长

蓝佛安强调,国家财政实力的显著增强,为集中力量办大事要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财政收入规模稳步扩大。"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可达10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幅约为19%。地方财政实力亦同步壮大,以2024年数据为例,全国已有16个省份的财政收入较2020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其中,7个省份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2个省份更是超过1万亿元大关。其二,财政支出强度空前。五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将超过13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在此基础上,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的同时,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

相关数据表明,"十四五"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空间持续拓展。赤字率从2.7%逐步调整至3.8%,并在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累计安排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在政策工具运用上,财政部门综合施策,灵活运用政府债券、税收调节、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等多种工具,并强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联动,有效放大了政策的乘数效应。例如,创新性地发行并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两重""两新"建设,助力全方位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同时,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堵点和难点问题,着力畅通经济循环。通过一次性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极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使其能够腾出更多财力用于保障民生和促进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保障其他领域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财政部门始终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置于工作的突出位置,致力于加快构建预算管理科学规范、税收制度日趋完善、财政体制更加健全的良好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廖岷介绍,在收入管理方面,我国持续强化财政资源的统筹力度。过去四年,中央本级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规模,达到了"十三五"同期的10倍以上,显著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和保障能力。在社会保障领域,成功建立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2024年跨省调剂资金规模达到2533亿元,确保了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在支出管理方面,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根据实际需求和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精准投向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切实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要求。

税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全面推开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工作,并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有效助推了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完善,2022年增设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又大幅提高"一老一小"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累计使超过6700万纳税人受益。同时,持续规范税费优惠政策,加快税收立法进程,着力营造公平统一的税收环境。目前,我国现行的18个税种中,已有14个完成立法工作。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加大

"国家财政始终将民生福祉放在首位,民生支出在财政账本中占据最大比重,体现了浓厚的为民情怀。"蓝佛安强调,"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

具体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安排分别达到20.5万亿元、19.6万亿元、10.6万亿元和4万亿元,加上其他民生相关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总投入接近100万亿元。在2025年,国家财政特别安排1000亿元用于发放育儿补贴,并计划投入200亿元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民生保障成果丰硕。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突破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超过4500万人,我国已成功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提升至700元;全国农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提高了20%左右。

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部门持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力度。"十四五"期间,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的1.9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6%,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得到加快补齐。同时,更加注重普惠性,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下沉;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民生服务载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便捷化的家门口民生需求。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