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陕西榆林横山区将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群众文化盛事——横山老腰鼓非遗进校园成果汇演暨腰鼓舞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活动。这场盛会不仅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的创新传承,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文化基因的青春焕活:从乡土民俗到校园新风
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标识,横山老腰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曾是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承载着祭祀祈福等多元文化内涵。为推进非遗活态传承,横山区创新实施"非遗进校园"计划,将老腰鼓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基础教学+文化解读+创新实践"三维课程模式。学生们通过《横山老腰鼓教程》掌握传统技法,扫码观看教学视频深化理解。横山区第二中学首创的"腰鼓健身操"将传统艺术与体育锻炼完美结合;职教中心培养的专业人才朱一波更曾亮相中国—中亚峰会国际舞台。
目前全区已有超过1.2万名中小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接受系统化腰鼓训练,300余名校园传承骨干脱颖而出,构建起非遗传承的青春梯队。年轻一代通过激昂的鼓点感悟力量之美,在队形变幻中体会协作精神,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认同。
为全面展示课间操教学成果,近日横山区十余所中小学的5000余名学生正加紧排练。翻飞的红绸与铿锵的鼓槌交织出动人画面,每个动作都凝聚着学员们的心血,彰显着横山区将国家级非遗深度融入教育实践的创新成果。这不仅是对传统表演形式的突破,更是文化种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生动体现。
千年鼓韵传承考:从戍边战鼓到盛世华章
横山老腰鼓的艺术魅力根植于悠久历史传承。据《横山县志》记载,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横山作为"腰鼓艺术发源地",技艺融合了古代戍边将士的战阵遗风、牧羊人的劳动智慧,以及民间祈愿丰收的朴素情感。
在艺术表现上,横山老腰鼓演化出文、武、文武三大流派。无定河流域的"文腰鼓"以柔美扭动见长,东部山区的"武腰鼓"彰显刚健豪迈,芦河川的"文武腰鼓"则刚柔相济。表演中,"伞头"手持虎铮引导阵型变化,鼓手运用"长流水"等节奏,在"九连城"等传统阵图中辗转腾挪。道具服饰暗合阴阳五行哲学,鼓声淋漓尽致展现黄土高原的坚韧品格。
横山老腰鼓的原生态表演形式成为研究中国传统舞蹈的活态标本。其演出融合鼓乐、舞蹈、歌唱等元素,白日"沿门子"祈福,夜晚"踏大场"欢庆,配合龙灯、高跷等民俗元素,构成完整的民间艺术体系。
腰鼓艺术最初可能起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后逐步发展为民间舞蹈形式。在横山地区,它与农耕文明、边塞文化水乳交融,成为当地群众表达情感、庆祝丰收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承载着深厚的集体记忆。
系统性保护机制:让非遗从传承到创新
横山区构建了非遗保护长效机制。政策层面出台专项管理文件,将非遗保护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设立年度专项资金保障传承人补助与活动开展。人才建设方面,认定各级传承人149名,组建"传承人+教练员"双师团队,通过引进文艺人才、设立奖励制度壮大传承队伍。平台建设上,建成9处传习基地、5个文化分馆,2024年投入1180万元启动非遗体验馆项目,运用现代科技全景展现非遗魅力。
横山区着力推动非遗创新转化。鼓励传承人开展授艺传习,组织教学交流与展示活动,搭建创作推广平台。同时促进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让横山老腰鼓走进更广阔视野。
活化利用是非遗传承的关键。近年来横山老腰鼓频现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包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中亚峰会、中非论坛等,并赴德国、韩国进行文化交流。线上传播成效显著,2024年春节展演全网观看量突破1.2亿次,吸引大量游客至榆林体验,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迈向新征程:文化自信引领乡村振兴
组织5000名学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是横山非遗保护的里程碑事件。其深远意义体现在:一是强化文化自信,通过国际认可的平台展现中国传统艺术魅力,使横山老腰鼓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创纪录将打造区域文化名片,带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等模式转化文化资源。三是夯实传承基础,青年一代的深度参与为非遗保护注入新鲜血液,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
本文原题《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舞台——国家级非遗横山老腰鼓焕发新活力展现新时代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