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崛起:高科技产业生态链汇聚江汉平原

小编 33 0
荆州崛起:高科技产业生态链汇聚江汉平原

从全球领先的稀散金属全产业链企业先导科技的战略布局,到突破高纯材料技术瓶颈的鸣石高纯,再到服务国际汽车巨头的恒隆集团——这些高端制造项目密集落地于江汉平原的历史名城荆州。

荆州为何能吸引顶尖产业?9月17日至18日,澎湃新闻在荆州调研发现,这座内陆城市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正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背后的成功密码,源于一条高度协同的产业链、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制造底蕴。

产业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在荆州经开区,企业聚集并非随机现象,而是基于产业链配套的精准匹配。

先导科技的入驻具有代表性。其投资200亿元的半导体材料项目,是荆州迄今引进规模最大的电子材料项目。

先导科技生产的锗透镜应用于红外探测领域。记者 王洛伊 摄

"1月签约、5月动工,荆州项目交付速度创下我们在全国投资的最快纪录。"9月18日,湖北先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项目总监余敬桂表示,公司看中荆州化工园区的配套优势,其核心工艺需要大量电子级化学品,而园区内采购成本比沿海地区低约50%,"这直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我们在荆州重点生产高纯锆铪材料,主要供应航空航天和芯片制造领域。"余敬桂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离心萃取技术,产品纯度可达99.5%,后续项目更将提升至电子级99.999%以上,"目前市场价每吨超过800万元仍供不应求。"

技术壁垒与高附加值推动项目快速推进:一期已投产,二期完成封顶,三期启动建设,四期签约筹备。其中二期聚焦电子信息材料,三期延伸至铋化合物等新品,四期计划建设研发中心,构建从材料到元件的完整供应链。

邻近的鸣石高纯则看重产业协同效应。作为打破高纯石英砂垄断的关键项目,其生产环境要求极致洁净,厂区全面使用电动车辆避免污染。

"没有高纯石英砂,半导体级坩埚就无法生产,整个芯片产业将受制约。"湖北鸣石总经理魏建指出,荆州正在形成的材料提纯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理想发展土壤。

鸣石高纯生产的高端材料样品。记者 王洛伊 摄

魏建解释道,提纯行业依赖高纯度辅料,而经开区已集聚先导、太和气体、联仕化学等企业,"除原料矿外,所有辅料均可在园区内解决"。

产业链协同显著降低成本:"广东采购电子级化学品每吨超2000元,这里仅需千余元,成本直降50%。"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的区位优势同样降低物流成本。原料经水运至荆州加工后,可高效辐射中西部光伏产业集群。"荆州到主要客户距离均在千公里左右,是理想的几何中心。"魏建表示。

这种基于产业配套与区位优势的硬实力,使高端制造企业在荆州快速扎根生长。

制造底蕴与集群效应

事实上,荆州工业底蕴深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活力28"等品牌就已闻名全国。恒隆集团的发展历程更是荆州制造业传承的缩影。

"1993年建厂时仅是小型作坊。"恒隆集团财务总监姚传新回忆,企业历经中国汽车产业黄金期,如今已成为年产销转向器820万台、营收65亿元的行业龙头。

2015年开启战略转型:产品向电动转向升级,市场加速出海布局。"进军美国市场是重要突破。"姚传新介绍,2017年成为克莱斯勒牧马人独家供应商,该产品年销售额达1.2亿美元。产品质量达到PPM个位数的近零缺陷水平。

恒隆集团在荆州持续发展壮大。企业供图

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是扎根荆州的工匠精神。"员工队伍代代相传,传承着务实创新的楚文化基因。"姚传新说,公司曾组织学习楚文化中的风险意识与拼搏精神,"这与制造业需要的坚守一脉相承。"

恒隆的成功带动了近90家配套企业聚集。"转向系统、汽车空调、电机等产业链日趋完整,只待整车企业落地。"姚传新表示。

产业生态优化得益于政府精准规划。"招商围绕'1+2'产业体系补链强链,并非盲目引进。"他透露曾参与产业规划讨论,见证产业链从分散到集聚的转变。

规模效应体现在经开区数据:180平方公里区域内集聚303家规上企业,103家专精特新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860亿元,正向千亿园区目标迈进。

荆州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速发展。视觉中国 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府提供厂房免租期,让企业将资金集中于研发生产。"魏建补充道。

从先导、鸣石到恒隆,它们分别彰显了荆州的产业生态、区位优势和制造传承。这三重优势相互交织,推动这座古城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