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行动新篇章:2035年全经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全面解析

小编 22 0
中国气候行动新篇章:2035年全经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全面解析

报道 | 田鹤琪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开启了全新阶段。

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方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正式提出更新版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比峰值水平降低7%至10%,并致力于取得更优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目标涵盖了所有温室气体类型,相较于2030年碳达峰目标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排放,范围显著扩大。

针对这一新目标,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宏杰解读道,2030年碳达峰目标中的"碳"主要特指二氧化碳,尤其关注能源活动产生的排放;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的"碳"则包含所有经济领域的温室气体。"全经济范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与经济生产消费相关的行业、部门及环节的总和。

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并再次辐射的大气组分,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及多数制冷剂等。

中国气候行动新篇章:2035年全经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全面解析

根据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纳入核算的温室气体涵盖: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目标,逐步扩展温室气体管控范围,既符合《巴黎协定》对各国提交中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的要求,也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和减排能力相协调。"吴宏杰强调。

吴宏杰进一步说明,实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意味着在2030至2035年五年间,中国需要削减约100亿吨温室气体净排放,相当于当前中国火电行业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高级项目总监陈美安表示,新目标如期覆盖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减排,并与现有甲烷及工业氧化亚氮管控方案形成联动,有望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进程。这一NDC目标强化了中国气候行动的系统性,向国际社会传递了"行动胜于言辞"的明确信号。

国家自主贡献(NDC)作为《巴黎协定》核心机制,通过五年周期逐步提升各国气候承诺,旨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此次是中国提出的第三轮NDC目标。

2015年,中国首次提出NDC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森林蓄积量较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2021年10月,中国提交第二轮NDC目标,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具体指标包括: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5%,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

对比可见,新一轮NDC目标多项指标显著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提高至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目标设定为240亿立方米以上。

吴宏杰指出,2024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8.7亿吨标准煤,占比18.3%。实现2035年30%以上的目标,需提升近12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底,中国森林蓄积量为190.0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4.02%。达到2035年240亿立方米目标,意味着年均需增加约4亿立方米蓄积量。

今年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官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显示,森林蓄积量指标已提前九年实现NDC目标。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2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5.1亿千瓦,风光合计装机12.3亿千瓦。实现2035年36亿千瓦目标,需在十年内新增23.7亿千瓦装机容量,相当于当前规模的三倍。

针对风光装机目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李昇指出,该目标作为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中国已提前六年实现2030年风光装机目标,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新目标既对接国内"双碳"进程,也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吴宏杰表示,上述指标表明中国正以最大努力制定减排目标,并将全力推进落实。

吴宏杰认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相关产业链将蓬勃发展。同时,各行业碳减排技术产业将快速成长,碳移除与碳汇领域也有望获得新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NDC目标新增表述包括"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针对新能源汽车目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该目标基于市场实际突破: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50%,即每售出两辆新车中至少有一辆为新能源汽车。

"这一市场格局在数年前难以想象,如今已成为行业现实。"林伯强表示。

面对新NDC目标,各行业应如何应对?

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建议,国家层面在新建项目碳评价和地方碳预算中需考量长期转型风险,不局限于"十五五"目标影响。地方政府需提前规划2035年目标对地方碳预算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梁希强调,随着未来碳排放管控政策趋严,金融机构和企业需理解实现2035目标可能采用的政策工具,开展转型情景分析、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避免搁浅资产导致的违约风险。

林伯强表示,中国设定发展目标一贯秉持审慎务实原则,新目标的提出基于扎实的实现基础。在当前美国气候政策不确定、欧盟立场有所退缩的背景下,中国的新NDC目标展现了推进气候行动的坚定态度,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稳定性。

陈美安也指出,中国新一轮NDC目标延续了务实风格。回顾上一轮承诺,中国风光装机提前6年实现目标,体现了政策执行力与产业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