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被誉为“纵横皆冠绝全球”的花江峡谷大桥将正式通车运营,两岸通行时间从两小时大幅压缩至两分钟。从“桥梁博物馆”到国际基建的标杆之作,中国桥梁建设者以智慧与汗水谱写了工程传奇。面对山区复杂环境带来的世界级挑战,科技作为核心驱动力,不仅成功架起天堑通途,更推动贵州桥梁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基建实力的璀璨名片。
就地取材破资源困局 机制砂铸就“桥之根基”
机制砂是花江峡谷大桥主塔混凝土的关键原料。这块看似普通的砂石,在过去几十年中为贵州省节约了超过230亿元成本。
贵州交勘院总经理助理、研究员吴大鸿表示:“河砂本是混凝土的传统原料,早期桥梁建设多依赖河砂。但贵州缺乏大江大河,我们被迫创新求变,通过就地取材研发机制砂技术。将开挖产生的废石经专业设备破碎筛分、净化杂质,最终制成性能媲美甚至超越河砂的新型材料。”
从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到世界最高桥的建造,内陆贵州以开山辟路的精神,开创了桥梁建设的新路径。这种创新精神同样贯穿于大桥主缆的打造过程。
钢缆编织“空中生命线” 本土科技展现硬核实力
花江峡谷大桥总重达4万吨,相当于2万辆小汽车的重量,而承载全桥荷载的仅靠两根主缆。
贵州钢绳缆索工程公司经理骆治安介绍:“单根主缆由217束索股构成,每束含91根钢丝,单缆钢丝总数达39494根。若将钢丝首尾相连,长度可超10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两圈半以上。”
这款“力拔山兮”的主缆由贵州钢绳自主研发,其产品曾应用于三峡工程、航天项目等国家重大工程。本次采用的2000兆帕级多元合金镀层超高强度主缆,是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首次实桥应用即彰显技术突破。
“花江峡谷大桥是钢铁与自然的诗意对话。当车辆穿行峡谷,轮胎下是四万根钢丝的协同交响。我们以2000兆帕的强度向世界宣告:中国桥梁的强大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永不妥协的工匠精神。”骆治安如是说。
技术创新护航百年工程 智慧系统赋能长效运营
攻坚精神融入大桥每个细节:主缆内植入智能光纤,让桥梁拥有全天候“健康监测系统”;锻焊组合索鞍技术的突破,重构悬索桥建设标准,引发国际工程界关注。中国制造与创新智慧在此凝聚,铸就这座“世界第一高桥”。
桥旅融合升级3.0模式 交通与旅游共创价值
大桥通车不仅提升区域交通效率,助推经济发展,更将贵州“桥旅体”融合推入新阶段。高空赛道、蹦极、荡绳等创新业态,考验着建设者对安全与体验的精准平衡。
贵州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透露:“我们在梁体上下弦位置设置横向抗风稳定板,既能有效分散风力,又为高空竞速赛道提供支撑。未来游客可体验蹦极、滑翔等项目,甚至在桥腹空间品咖啡,所有活动均配备实时风力预报系统。”
从北盘江大桥、平塘特大桥到花江峡谷大桥,贵州持续刷新世界桥梁的标高与跨度。今年成立的山区桥隧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实验室,将为贵州桥梁注入新动能。正如建设者所言,这座大桥是“钢铁与山河的浪漫诗篇”,更是中国工程师勇攀高峰的生动注脚。
实验室负责人韩洪举补充:“我们研发的主缆防火技术已应用于花江峡谷大桥,未来将推广至同类桥梁。这项技术能有效保障桥梁长期安全运营,让超级工程更好地服务民生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