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小编 23 0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9月23日,受台风“桦加沙”影响,台湾花莲县马太鞍溪堰塞湖发生溢流。根据台湾灾害应变中心统计,截至25日上午10时,救援部门通报新增1人不幸罹难,累计死亡人数达15人,另有31人下落不明。目前该堰塞湖仍维持红色警戒,险情尚未解除。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9月6日马太鞍溪堰塞湖航拍画面

堰塞湖常因地震、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力形成,被形容为“潜在爆点”,可能随时引发严重灾难。本次灾变表面是台风暴雨所致,但因堰塞湖已存在超过两个月,且溢流前预警措施不足,许多受灾民众指责这是人为疏失导致的悲剧。

台湾知名网络意见领袖“馆长”在社交媒体发文批评:“一个月前行政机构就已掌握堰塞湖情报并召开会议,却未采取实质行动。当时民进党正忙于政治活动,如今花莲灾情严重,责任必须由民进党承担。”

24日记者实地走访光复乡灾区时,居民反映预警机制存在漏洞。有人表示未收到任何警报,也有民众称接到疏散通知时洪水已至,只能匆忙往高处避难。

时事评论员蔡正元指出:“民进党当局的应急处置明显失当,行政体系表现不及格。”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灾后现场可见房屋深陷洪水带来的泥泞中

官方轻忽“无立即危险”致灾情扩大

据灾害应变中心资料,今年7月台风“韦帕”过境时引发土石崩塌,形成蓄水量约9100万吨的堰塞湖,相当于3.6万座标准游泳池水量。8月间国民党团曾要求将处置工程纳入特别条例,但农业部门负责人以“无立即溃堤风险”为由,称需一年时间评估施工方案。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受灾区域分布示意图(来源:台媒)

台湾地形陡峭、地质脆弱,加之台风地震频发,使堰塞湖成为高风险隐患。依现行法规,堰塞湖管理权属行政机构农业委员会林保署,负责监测评估与通报机制,地方政府仅能被动执行撤离。这种垂直管理模式虽整合资源,却存在预警时效差、地方沟通不畅等弊端。

应急措施被指过于被动

评论员郭正亮质疑,林保署未制定分级应急预案,地方缺乏处置权,导致灾变时反应迟缓。25日农业部门负责人坦言,专家评估爆破、虹吸等方案均不可行,最终仅决定以水位监测配合预防性撤离作为应对手段,并强调汛期已召开多次专家会议。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网友批评官员“无立即危险”说法的网络留言

政治角力延宕救灾工作

目前堰塞湖坝体下切约105米,仍蓄水1300万吨。正当救灾关键时刻,绿营却展开政治攻击。24日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与国民党团总召傅昆萁视察时爆发口角,傅昆萁斥责当局救灾不力却遭漠视。民众党代表黄国昌更指控民进党散播花莲县长不在岗的谣言,痛批“消费灾难谋取政治利益”。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农业部门负责人陈骏季说明专家会议结论

前民意代表蔡正元曝光疑似绿营网军操作记录,国民党代表罗智强怒斥当局“丧尽天良”。更引发争议的是,赖清德25日勘灾时面露笑容询问孩童“脸为何黑”,遭批缺乏同理心。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卓荣泰(左)与傅昆萁视察灾情时气氛紧张

气象部门预估,即便无台风,日常降雨也可能使堰塞湖在10月初自然溢流。各界呼吁摒弃政治斗争,优先整合救灾资源,完善预警机制,保障民众安全。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酿重大伤亡,台当局防灾机制受质疑

溢流后的马太鞍溪堰塞湖实景

作者丨郭永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