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运城闻喜县城西小学推行的一项家长陪餐措施成为社会焦点。该校要求家长必须陪同用餐,否则学生无法在校就餐,引发广泛讨论。闻喜县教育体育局后勤保障中心人员解释称,此举是老师对学校政策的错误理解,已要求学校整改。9月26日,当地教育部门发布通报,经调查,学校本意是鼓励家长参与陪餐,并非强制条件。个别班主任在执行中表述不当,导致家长误解。目前,涉事教师受到批评,校方已向家长澄清事实。
“家长不陪餐,孩子不能在学校吃午饭”这一规定明显违背常理。学生在校用餐的权利应基于自身需求,而非附加条件。保障每个孩子的就餐权益是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不容随意附加限制。
尽管叫停这一做法是正确之举,但以“教师误读”或“个别班主任解释不当”为由解释,难以令人信服。相关通知通过班级群发布,且有班主任确认是学校统一规定,这表明政策是系统实施的。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误解,忽视了根源问题,不够妥当。若真是误解却未及时纠正,更显校方管理疏失。
客观来看,家长陪餐有一定积极意义。近期多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正是家长参与监督后曝光。家长的建议能促进学校餐饮改善。陪餐制度不能一刀切。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指出,中小学应建立负责人陪餐制度,有条件者可引入家长陪餐,但非强制。这表明国家层面倡导自愿参与,而非硬性要求。
据家长反馈,该校许多家长在外务工或居住偏远,难以到校陪餐。这意味着该校缺乏普遍推行家长陪餐的条件。但学校以变相强制方式落实,如要求家长轮流值班并参与打饭、清洁等工作,实属强人所难,误解了政策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陪餐制度还要求家长承担后勤事务,如照看午休等,这被家长视为不合理负担。教育部门回应称“非强制,而是呼吁家长协助”,但无法掩盖给家长增负的本质。家长陪餐的核心是监督校园餐,不应本末倒置。若校方人手不足,应通过机制调整解决,而非转嫁责任给家长。否则,不仅引发家长不满和舆论质疑,还浪费公共资源。
现实中,强制或变相强制家长陪餐的现象并不少见。例如,今年5月,河南信阳一高中要求家长陪餐和监考,家长拒绝后竟被告知“不配合学校无法运行”。这种逻辑暴露了部分教育者的误区,他们缺乏包容,将责任推给家长。个别学校热衷让家长参与杂务,有逃避主体责任之嫌,这需引起警惕。教育部门应及时制止此类行为,并建立长效机制治理乱象。
学生在校就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协同努力。家长参与有其必要性,教师工作繁重也需家长理解。但引导家长助力应尊重意愿,避免“人海战术”或责任转嫁。相反,应创新方式,如推行家长观摩日等受认可的做法。各地学校需以更合理、人性化的措施优化就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