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洋健康控制权移交张家港国资,高负债与业绩对赌引发市场担忧

小编 62 0

记者 | 袁颖琪

澳洋健康(002172.SZ)正经历重大战略转型。近期,公司71岁的创始人沈学如正式卸任,张家港经开区管委会通过新实体接掌实际控制权。

公开交易方案显示,澳洋集团以每股3.87元的价格,向张家港悦升科技合伙企业转让20%股权,总交易额达5.93亿元。消息公布后,澳洋健康复牌首日股价涨停,但随后一周连续回调,市场热度迅速消退。

公司当前经营压力显著,资产负债率高达92.58%。2025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加剧了投资者对业务稳定性的疑虑,也为控制权变更后的前景蒙上阴影。

折价让渡控股权与沉重业绩对赌

交易细节表明,悦升科技以每股3.87元受让1.53亿股,总价5.93亿元。澳洋集团还需额外让渡5%表决权,且36个月内不可撤销,确保张家港经开区管委会通过悦升科技获得实质性控制。

澳洋健康控制权移交张家港国资,高负债与业绩对赌引发市场担忧

易主后董事会由9人组成:6名非独立董事中,悦升科技提名4席,澳洋集团提名1席,职工代表选举1席;3名独立董事中,悦升科技提名2席,澳洋集团提名1席。管理层方面,董事长、财务总监和董秘由悦升科技推荐,仅总经理由澳洋集团提名。

对创始人沈学如而言,此次交易既是权力交接,也是资金回笼机会。通过股权转让套现5.93亿元后,他保留13.42%股权,可分享潜在增长红利。但转让价较公告前20日均价折让约10%,显示其在价格上做出让步。

“表面10%折价看似国资优惠,实则为后续业绩承诺埋单。”医疗健康行业分析师李翔宇指出。

控制权转移附带严格对赌条款:2025年归母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年末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不低于6000万元。任何一项未达标,原股东需向悦升科技支付6000万元现金补偿。

图片来源:公告、研究部制图

参照2025年上半年数据,对赌目标挑战巨大:归母净利润3156万元;6月末净资产1.46亿元。计算显示,全年净利润需达5400万元才能满足要求。

现金流指标更为严峻: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额流出5500万元,与6000万元正向目标缺口达1.15亿元,半年内扭转趋势难度极高。

图片来源:WInd

“5.93亿元股权交易本质是承接18亿元负债表。”投行人士龚玲玲分析,悦升科技最终由江苏省国资委控制,国资入场旨在短期纾困,但后续支持如定增或资产注入,取决于2025年对赌达成。否则原股东现金补偿将作为风险防控机制。

沈学如的缓冲期仅剩半年:从交易完成至2025年报披露。若对赌失败,6000万元补偿将削减其套现收益近10%。

股权质押风险加剧:Wind数据显示,澳洋集团所持股份中40.15%(占总股本12.34%)已质押,平均成本约4.41元。当前股价低于该水平,若继续下行,可能触发平仓,迫使国资二次接盘。“这场交易实为以时间换空间的赌局。”龚玲玲补充道。

高负债、现金流失血与净资产“缩水”

紧绷的财务状况是控制权移交的主因,也是新股东悦升科技的核心挑战。

截至6月末,澳洋健康总资产19.68亿元,负债18.22亿元,资产负债率92.58%——远超A股医疗服务板块31%均值,净资产仅1.46亿元,财务缓冲几近消失。

图片来源:WInd、研究部制图

现金流持续恶化: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额-5512.78万元,虽较去年同期-2.53亿元改善78.25%,公司归因于“现金收付货款增加”,但经营失血未止。短期偿债压力突出:货币资金4.62亿元,与短期借款6.46亿元缺口近2亿元。

盈利能力下滑加剧困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2.49%至9.03亿元,归母净利润降15.46%至3155.59万元。毛利率微增至14.85%,仍低于行业38.22%均值。分析人士指出,医药物流板块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

销售净利率从3.69%降至3.54%,反映成本管控弱化。财务费用支出3200万元,占净利润超100%;利息支出1850.42万元直接侵蚀利润。公司解释“担保定期存款到期致利息收入减少”,凸显资金链紧张。

“恶性循环显现:盈利不足支付利息,无力投入升级;依赖借贷维持运营,负债持续攀升。”注册会计师吴伟明表示,“国资救火需先理顺财务乱麻,但当前数据预示高难度。”

历史包袱:跨界并购与转型“后遗症”

新股东还需处理澳洋健康遗留的转型问题。

公司前身澳洋科技主营粘胶短纤,2015年收购澳洋健投切入大健康,形成双主业。化纤扩张代价高昂:行业高点投入19亿元建厂,发行利率7.5%的10亿元债券融资。项目投产后遇价格低迷,2019-2020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2021年剥离资产计提减值7.6亿元,致当年巨亏10.3亿元,净资产从14亿元骤降至5000万元,高负债结构固化。

大健康并购未达预期:2015年起收购7家医疗机构及配套物流中心,试图构建医联体闭环。但医院扩建项目如港城康复医院投入巨大,效益低迷。

“医疗行业重资产长周期,需5-8年回报期,澳洋健康扩张过急。”医疗投资总监指出,“医院建设、设备采购、人才引进耗资巨大,短期难见效。”

数据显示,2016-2020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24.98亿元,同期医疗服务营业利润仅8.45亿元,投入产出严重失衡。

图片来源:公告、研究部制图

回顾十年,公司在化纤高位扩张,又在大健康低位布局,高投入低回报导致“越扩张越失血”。国资接盘后,短期需缓解债务,中期化解资产减值,长期扭转盈利下滑。“历史包袱处理不当恐成二次风险。”前述投资总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