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式将“五星红旗”确立为国家旗帜。部分党史与国史文献却存在不同记载。例如,2006年10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的确定(上)》一文提到,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的四项决议”,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文章称国旗方案确定后,北京市民紧急赶制了大量旗帜,其中一面特制旗帜成为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值得注意的是,前文使用“红地五星旗”的表述,后文却直接转为“五星红旗”,这种未经解释的术语转换引发学界探讨:新中国国旗的正式名称究竟是“红地五星旗”还是“五星红旗”?
学术界早已关注这一现象。有研究指出,“红地五星旗”最早出现在1949年9月27日政协主席团提交的《四个决议草案》中,1950年出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沿用了这一名称。1983年《人民日报》重新刊载相关决议时说明,其文本来源正是1950年纪念刊,导致“红地五星旗”的表述被多部权威史书沿用二十余年。另有学者依据会议记录,认为1949年9月27日政协全体会议上已将名称改为“五星红旗”,但未提供详细论证。本文基于档案文献、口述史料与影像资料,系统梳理国旗名称的演变过程。
从“复字第三十二号”到“红地五星旗”
现存资料显示,“红地五星旗”最早见于1949年9月27日的《四个决议草案》手稿,该草案经印刷后提交政协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
关于国旗的确定过程,虽已有研究从设计方案角度进行阐述,但为厘清名称由来,仍需从术语演变视角简要回顾。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第六小组负责国旗方案征集。组长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等13人组成团队,秘书彭光涵具体操办。同年9月政协开幕后,又成立专项审查委员会继续推进工作。
1949年7月4日,第六小组首次会议启动征集工作。经郭沫若起草、周恩来审定后,《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于7月13日登报发布,其中明确要求国旗“以红色为主色调”,这一规定为后续“红地”表述奠定基础。上海市民曾联松受启事启发,以红色为底,左上角布置带镰刀斧头的大五角星与四颗中型五角星,但未正式命名该设计,仅在说明中强调“红地”“黄金色五角星”等元素,为“红地五星旗”名称埋下伏笔。
1949年8月11日,曾联松设计方案以编号“第1232号”提交,后重新编号为“1305号”入选初选。为广泛征求意见,周恩来指示将候选方案匿名编号成册。9月17日筹备会决定将工作移交政协全体会议,22日印制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曾联松方案被列为“复字第三十二号”,并删除了大星中的镰刀斧头图案。至此,该设计获得明确代号。
1949年9月23日,政协代表分组讨论国旗方案时分歧较大。25日晚,毛泽东于中南海召开座谈会,周恩来、郭沫若等数十人参与。此次会议被视为“五星红旗”名称可能诞生的关键节点。据《党的文献》2009年刊发的档案记录,毛泽东曾言“五星红旗图案表现革命人民大团结”,但中央档案馆原始手稿显示,此处的“五星红旗”实为记录者彭光涵的旁注,毛泽东原话应为“这个图案”。与会者陈嘉庚、梁思成等发言时仍称“第三十二图案”,黄炎培日记亦未记载“五星红旗”表述,故此时该名称尚未正式出现。
9月26日,方案审查委员会会议记录显示,代表们仍使用“复字第三十二号”指代国旗方案,会议报告将其标注为“复选第三十二号图(红地黄星)”。次日,政协全体会议审议《四个决议草案》手稿,原稿写有“国旗为红地五星旗”,经毛泽东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并添加象征意义说明。最终通过的决议案删减部分文字,明确“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该名称由此正式确立。
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主要发言摘录(1949年9月25日)
“五星红旗”名称的正式诞生
“红地五星旗”虽写入决议,但其称谓如何转变为“五星红旗”?关键线索指向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的现场发言。据政协全体会议第六天记录稿,通过国旗决议时,记录者原写“红地五星旗”,后划改為“五星红旗”。现场录音资料显示,周恩来宣布决议时明确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与此同时,记录稿还忠实记载了周恩来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口误为“义勇军进行军”的细节,侧面印证记录的准确性。
当日会议讨论记录显示,代表们主要就国旗制法文字提出修改,如邵力子建议删除“小星”的“小”字,但未提及名称变更。由此可见,“五星红旗”之名很可能由周恩来在宣布决议时首创。9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新华社电讯,正式使用“五星红旗”称谓。9月30日政协闭幕会上,毛泽东起草的会议宣言明确“国旗为五星红旗”,名称自此固化。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四条正式规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使其获得法律确认。
毛泽东修改四个决议案草案手稿(1949年9月27日)
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综合档案可知,国旗名称经历三个阶段:1949年9月22日设计方案编号为“复字第三十二号”;27日决议案定名为“红地五星旗”;同日周恩来宣布决议时提出“五星红旗”,经媒体报道后广泛传播。这一命名过程体现集体决策的民主性,也反映重要历史符号的生成逻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厘清其名称演变历程,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更能强化公民对国家象征的认同感。中小学教育与媒体宣传应准确传递国旗的历史内涵,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六天会议记录(1949年9月27日)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展示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本文首发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2期,作者章舜粤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