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榜整治行动:算法责任与内容生态优化指南

小编 55 0

热搜榜整治行动:算法责任与内容生态优化指南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近期,一则关于网络平台监管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国家网信办联合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网信部门,对多家主流网络平台实施了约谈和限期整改等处罚措施。

网信部门明确指出了处罚缘由。

小红书、微博和快手平台,因在热搜主榜频繁推送明星个人生活琐事类内容;

UC平台,因在热搜榜集中展示非权威来源的敏感事件信息;

今日头条,则因在热搜主榜传播不良内容并在页面突出显示相关话题。

综合分析,问题核心集中在热搜榜单的内容管理上。

目前,涉事平台已公开回应,承诺将严格遵守监管规定、设立专项整改小组、优化热搜榜生态体系。

网络平台上的明星热搜现象已司空见惯。明星恋情、婚育等私人话题长期占据热搜,日常琐事也常登榜首,尽管明星方常表示“不愿占用公共资源”,但公共空间确实受到挤压。

当热搜榜沦为明星八卦的聚集地,重要公共议题的传播渠道便受侵蚀;用户注意力若持续被娱乐琐事占据,政策解读和优质内容难以有效传达;长期沉浸于娱乐资讯,可能影响价值观,引发粉丝冲突和不良网络文化。

热搜榜为何偏离正轨?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分析,这反映了平台的流量变现逻辑:“互联网平台依赖注意力经济,算法和运营以KPI为导向,通过提升用户粘性实现商业转化。明星内容自带流量属性,能以低成本获取高关注度。”

简言之,平台利用明星效应吸引粉丝,配合营销机构推波助澜,换取巨大流量。一旦面临监管质疑,平台常以“算法中立”为借口,推卸内容管理责任。

张凌寒强调,算法并非价值无涉,其设计、数据选择和人工干预均体现平台的价值取向。将算法中性化说法,实质是规避平台主体责任的策略。

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需履行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构建健康网络环境;采用算法推荐技术时,应建立人工干预和用户选择机制。

去年11月,四部门联合启动“清朗·网络平台算法治理”行动,针对信息茧房、榜单操纵等问题进行整治。

张凌寒指出,随着互联网普及,平台需超越商业利益,承担内容生态维护、数据安全及算法透明等社会责任。

有效措施亟待实施,如限制过度娱乐内容传播、提升公益内容权重、将违规MCN机构纳入信用管理等。

近期,北京市网信办推动平台公开算法规则,有助于增强透明度,促进平台自查。网民参与监督,可形成协同治理格局。

不追逐短期流量,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用户信任,是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石。

文 / 点苍、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