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树上挂票”使用指南》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永州队主场对阵湘潭队的比赛中,因看台票售罄,永州市足协创新性地推出“树上挂票”指南,以幽默方式引导球迷安全有序观赛。这一现象既反映了群众性体育赛事日益增长的热度,也凸显了城市体育运动空间与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苏超”“川超”“赣超”等融合本土特色的业余足球联赛相继涌现,如何有效解决场馆资源难题成为组织者面临的首要挑战。
针对激增的观赛与健身需求,多地探索出“以赛促建”的有效路径,将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战略相结合。例如,为迎接“湘超”联赛,永州市对原有体育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确保既能满足赛事需求,又能长期惠及民众。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早在2013年就明确提出,大型体育场馆需坚持“以体为主、多元发展”,将赛事功能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部分城市在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即融入多功能考量,为后续运营奠定基础。
场馆建设只是完成了“上半篇文章”,如何让其“活”起来、“火”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挑战。体育场馆运营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普遍面临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甚至出现“建得起、养不起”的困境。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需扭转重建设、轻运营的传统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湖北省通过推进“三个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建立健全“三个机制”(联合带动机制、专班推动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探索出大型体育场馆改革的有效路径。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运营的核心。场馆应成为服务全民健身、承接赛事活动、促进体育消费的活力中心,而非“孤芳自赏”的建筑标本。无锡市体育场馆通过BCO模式(政府投资建设、体管中心监管、专业公司运营),实行“全民健身全年无休”制度,主动延长开放时间,并利用错时定价策略提高场地利用率,成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十堰奥体中心则采用“专业赛事+群众活动”双轮驱动,将30%资源用于专业赛事,70%投向群众体育与文化活动,日均人流量达1.5万人次。
多元运营模式是场馆活力的源泉。应鼓励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江苏省探索了“管办分离”、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公司化运营及专业化托管等多种模式。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创新推行“1+X+Y”模式,其中“1”代表体育本体产业,“X”为体育延伸产业,“Y”是商业配套系统,有效丰富了服务供给。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十堰奥体中心通过线上预约系统实时展示场馆空闲时段,并引入AI客服机器人,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
支持“场馆+”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是拓宽收入渠道、增强“造血”能力的关键。场馆可结合商业、会展、旅游、休闲等多种业态,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苏州体育中心通过打造“文体娱乐休闲聚集区”,带动商圈年营业额达10亿元。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场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具体表现在深化数智化转型、加强新型劳动者培养、促进创新技术落地等方面。
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破解运营难题,推动场馆从“赛时热”到“平时火”的转变,不仅能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更能让广大民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随着群众体育需求的不断升级,唯有通过创新运营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推动融合发展,才能让宝贵的体育设施资源真正实现其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