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圆满落幕:精品话剧掀起申城观剧狂潮

小编 76 0

9月30日晚,备受瞩目的“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将正式落下帷幕。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中国国家话剧院携《四世同堂》《鼓楼那些事儿》《大宅门》《直播开国大典》《北京法源寺》五部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话剧力作登陆上海。在演艺大世界核心区,16场演出不仅剧场内反响火爆,前三轮开票迅速售罄、一票难求,整体上座率高达97.8%;线上话题持续发酵,全网曝光量突破2.8亿次,年轻观众用“精神食粮”“文化盛宴”等网络热词盛赞这场国家级院团的重磅演出。

“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专家研讨会现场盛况

上海报业集团负责人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

9月28日下午,“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专家研讨会在上海报业集团大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文汇报社、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黄浦文旅集团联合主办。国话艺术家与戏剧评论、文化旅游等领域专家共聚一堂,从这场南北文化交融的盛宴中探讨经典剧目的当代价值,并思考中国式演剧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文汇报社领导与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共同参与论坛讨论

业界专家指出,国话时隔五年重启上海演出季,标志着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在其发源地重现光彩。这场国家级院团与正全力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之间的深度合作,已超越普通巡演范畴,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盛事。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分享创作理念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式演剧观”探索

当代观众为何需要戏剧?21世纪能否诞生新经典?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些问题,并聚焦“中国式演剧观”的讨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强调,其核心在于构建新型观演关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畅谈观演关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对此感受深刻。《北京法源寺》演出后,饰演慈禧的她通过社交媒体表达激动之情,不仅为剧目十年后重返上海而欣喜,更为当下紧密互动的观演关系所感动。“21世纪的戏剧不应曲高和寡。”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某些先锋戏剧刻意设置观赏门槛,而如今观演互动已成为戏剧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田沁鑫合作十年,奚美娟认为导演对观演关系的重视,促成了当代戏剧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演员贾一平分享舞台感悟

饰演谭嗣同的贾一平遇到过追随剧组观看57次的忠实戏迷,也在上海见证连看16场的年轻观众。他深入思考历史题材话剧的吸引力:“多次演出后,我认识到这就是‘中国戏’的魅力——融合东方审美与传统文化底蕴,从诗意台词到戏曲化表现形式都流淌着民族基因。这种中国式戏剧对年轻群体具有持久吸引力。”

本次演出季的成功,根源在于五部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体现了“以艺通心、以文化人”的创作追求。《四世同堂》通过家族命运折射时代变迁;《鼓楼那些事儿》在烟火气中传承文化根脉;《大宅门》交织家族史诗与民族记忆;《直播开国大典》以创新手法重现历史瞬间;《北京法源寺》借思想碰撞叩问时代命题。这些作品风格多元却内在统一,潜移默化中增强观众文化自信。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评价:“主旋律题材的观赏性至关重要,需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求知者获得启迪,求乐者得到愉悦,二者兼求者满载而归。”国话五部大作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杨扬提出,应立足中国话剧百年历程展望未来。历史上,夏衍、曹禺等大师开创道路,“21世纪的话剧人面临新命题:如何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

演员周杰探讨戏剧传承

演员周杰展望戏剧的传承路径:以《北京法源寺》为例,“若能源源不断注入新生力量,有望成为国家话剧院的传承之作,如《茶馆》般历久弥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在娱乐化、碎片化阅读和AI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国家队”以严肃戏剧赢得尊重,“为Z世代观众注入新时代话剧的活力”。

双城文化共振 赋能文旅融合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指出,演出季自启动即受关注,凸显京沪文化血脉相连。“北京聚集众多院团,但上海是中国话剧摇篮。”两座戏剧重镇的合作,通过国际化平台检验国话艺术理念,实现京派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施战军称赞上海观众的鉴赏力:“沪上观众兼具艺术修养与开放胸怀,其认可堪称国家级院团的艺术试金石。”这场南北戏剧交流已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强调跨地域文化空间的价值:“《北京法源寺》不仅让观众体验历史剧,更连接北京文化记忆与国家叙事。”她认为,这种文化流动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内涵。

戏剧评论专家将演出季视为国家叙事与海派文化的碰撞:“国话作品以宏大叙事见长,海派文化注重细节与市场,二者结合产生增值效应。”

中国国家话剧院多部经典话剧齐聚上海演出

回溯历史,20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赵有亮创立“国话上海演出周”,2014年升级为演出季并持续六年。今年品牌重启,不仅是艺术回归,更是新时代下的创新升级。

黄浦文旅集团总经理夏锋介绍,本次演出季实现国家级资源与地方文化深度联动:以精品剧目提升“演艺大世界”品质,并通过“票根经济”将观剧人流转化为消费动力,形成文旅商融合新范式。

田沁鑫表示:“未来将深化与上海的合作,用中国戏剧体系对话世界。”她期待携更多力作重返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

研讨会前,上海报业集团负责人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开展交流。文汇报社领导与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共同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