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9日是全球公认的世界心脏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心脏瓣膜疾病的患病率显著增长,目前已跃升为冠心病和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健康威胁。
心脏瓣膜病变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往往隐蔽而不典型,且多与多种慢性疾病交织出现,这为早期发现和规范化治疗设置了独特障碍,直接削弱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幸福感。
针对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何在治疗规划中兼顾瓣膜问题与慢性病控制?前沿医疗技术将如何提升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在接受专访时指出,老年患者因伴随疾病复杂、身体耐受性低,治疗风险较高。在心脏瓣膜病诊疗过程中,必须依靠强大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来确保手术安全。
统计表明,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瓣膜病困扰,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长者中,就有1人存在心脏瓣膜异常,这是导致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张戈军教授介绍,数据显示,国内65岁及以上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人数已接近200万,若这类患者未能获得及时有效救治,2年生存率仅50%,5年生存率低至20%。“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在内的心脏瓣膜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加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出挑战。”
对于高龄、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张戈军强调,合并症类型多样,如颈动脉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外周血管病变等,因涉及多科室问题,需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我们会联合相关科室,例如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以及内部的冠心病团队、瓣膜介入团队、护理单元和麻醉科室,共同商定治疗方案。只有通过多学科沟通规划,才能为患者筛选出最优策略。”
近些年,医学技术快速进步和对疾病机制理解的深化,推动了瓣膜疾病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人工瓣膜材料持续升级,治疗手段日益微创化和个性化,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和生活品质要求提高,贯穿患者一生的全程化、系统化管理理念在临床应用中愈发关键。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渐进性疾病,治疗不能一劳永逸。对患者来说,手术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还需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和后续治疗留出余地。”张戈军指出,最新ESC/EACTS瓣膜病指南强调,多学科团队在决策时必须立足患者长期生存质量,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置于核心。“选择首枚瓣膜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与需求,平衡短期疗效与长期预后,制定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治疗计划,确保持续稳定的健康收益。”
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微创瓣膜中心主任黄焕雷教授近期表示,面对我国心脏瓣膜疾病检出率低、干预率不足和复诊率不高的现状,除依赖临床医生精湛技术和多学科团队协作外,更应构建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和长期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