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类型学与语法研究前沿
-
《亚洲语言的量词:描写与解释》
突破传统"个体化"理论框架,基于东兰壮语田野调查提出双重量词系统理论:数量词承担计数功能(如"三棵树"),名量词编码名词可数性(如"棵树"指可数个体)。研究挑战Chierchia的"名词映射假说",揭示壮语"量-名"短语具有类指性特征,为汉藏语系量词研究提供新范式。书中对侗台语与南岛语亲缘关系的探讨,呼应了国际学界对亚洲语言谱系的争议。 -
《汉语“动+介+宾”结构的构式化与构式演变》
创新性提出"V+在+O"构式表示位移终点状态,如"坐在椅子上"中"坐"不再是位移动作而是状态呈现方式。通过历时语料分析,揭示介词结构从空间义到状态义的语法化链条,为汉语语法类型学研究提供新证据。 -
《现代汉语构式研究》
融合构式语法与韵律句法理论,系统阐释"V都V了"(如"买都买了")等特殊构式的形成机制。提出构式压制三阶模型:形式压制→语义整合→语用规约,揭示新兴表达如"很N"结构(如"很中国")的认知理据。
二、历史语言学与文献研究突破
-
《郭店简词义整理与研究》
采用《说文》体例逐字考释战国楚简,建立词义网络数据库。如考释"兕"字揭示商周犀牛分布变迁,通过"弟""雉"等字音义互证,重构上古汉语声母系统。 -
《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校勘研究》
发现秦汉简牍中"误字-正字"对应规律,如"蚤"通"早"反映齿音声母演变。建立校勘七条例,解决《史记》等典籍中27处千年未解的文本讹误。 -
《晋宁河泊所封泥》
首次系统整理云南出土的汉代官印封泥(如"滇王之印"),结合碳十四测年与文书学分析,证实汉武帝时期对西南边疆的行政管辖体系,填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空白。
三、语言接触与社会应用
-
《海南陵水疍家话研究》
记录粤语方言岛在闽语包围中的变异:声调简化为6个(原9调),"虾ha⁵⁵"→"he⁴⁵"体现阳平调消失。书中附同音字汇与分类词表,为濒危语言保护提供珍贵档案。 -
《语言、技术与社会》
从楔形文字到GPT-4,剖析技术媒介的三次革命:① 苏美尔泥板催生线性思维 ② 活字印刷推动标准语形成 ③ Unicode编码实现跨文化交际。指出AI翻译的认知局限在于缺乏"言外之意"推理能力。 -
《超语理论与自然超语实证研究》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多语课堂观察,提出语码转换矩阵模型。数据显示双语者使用"中英夹杂"表达时,概念激活速度比单语快0.3秒,印证"超语"促进认知灵活性的假说。
四、语言教学与认知研究
-
《汉字与阅读》
首创"部件-语境"教学法:将214个部首归为30个意符家族(如"水氵灬"统归液体类),配合HSK三级课文实现识字效率提升40%。书中快速阅读训练模块采用眼动追踪数据优化排版。 -
《英语言语行为:从研究到教学和教材开发》
构建指令类言语行为三维模型:施事力(直接/间接)-礼貌值(高/低)-责任归属(说话人/听话人)。实验证明采用该模型的EFL学习者,语用失误率降低62%。 -
《汉语诗歌的词汇与句法》
通过计量分析揭示杜甫律诗虚词秘钥:转折连词"而"出现频率(7.2次/百字)远高于李白(3.8次),形成"顿挫"风格;"方位名词+时间副词"结构(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占比达18%,创造时空交融意境。
研究方法创新对比
| 著作名称 | 方法论突破 | 核心发现 | |---------|-----------|---------| |《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法的初唐诗文韵部研究》|空间分布算法+声学参数分析|初唐长安音系存在舒促同值现象,入声[-p][-t]韵尾混淆率达23%| |《汉语语法史专题研究》|上古汉语动词综合指数模型|甲骨文中"惠"字具焦点标记功能,使OV语序占比提升至61.7%| |《语言游戏:语言诞生的奥秘以及它为何能引领我们走出AI奇点危机》|多智能体强化学习实验|语言涌现需满足三条件:群体规模>50、错误率15%-25%、话题更换频率>2次/分钟|
学界反响与延伸阅读
沈家煊在《立足语言多样性研究汉语》中强调:"真正的语言共性不在结构而在使用交往中",这一观点与《现代汉语构式研究》的"使用驱动语法化"理论形成呼应。对量词系统感兴趣者可延伸阅读《Counting and countability in classifier languages》,该文在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提出壮语量词的"隐性复杂性"机制。文献学研究者推荐《文献语言学》第十九辑所载黄德宽《出土文献字词关系演变考》,揭示"袭"字从"衣+龙"到"衤+习"的形义分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