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瑞医药启动H股上市计划,加速全球化研发与代谢药物布局

小编 65 0

撰稿 | 武祺

内容编辑 | 洪源

9月27日,博瑞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针对这一举措,博瑞医药在9月29日向媒体透露,此次港股IPO将助力公司搭建“A+H”双融资平台,推动全球研发与业务扩张;未来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费用后,将主要用于在研产品管线的研发支持、产能扩充、战略性投资与收购、营运资金补充及一般企业用途。

博瑞医药强调,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到3.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提升至64.83%。

博瑞医药表示,港股上市有望进一步强化公司技术研发与全球化战略,释放其在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全球代谢领域的潜力;但具体项目推进将根据临床进展、市场条件及监管要求动态调整,相关信息以公司官方公告为准。

博瑞医药还分享了企业在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的初步规划。

博瑞医药启动H股上市计划,加速全球化研发与代谢药物布局

博瑞医药指出,在国际化进程中,公司将业务分为三大区域——中国本土市场、欧美市场以及其他市场,后者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如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公司将针对不同市场采取差异化策略,并在国内提升技术及生产运营效率,以增强药品性价比,服务更广泛患者群体。

截至9月29日收盘,博瑞医药股价报59.44元/股,上涨2.38%,总市值约为251亿元。

二级市场方面,博瑞医药自今年7月起出现一轮上涨,曾在8月6日盘中触及122.59元/股的高点,但此后股价整体回调,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跌幅已超过50%。

根据官网信息,博瑞医药成立于2001年,于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已上市及在研产品覆盖代谢、肿瘤、呼吸、免疫抑制、抗病毒真菌等领域,例如癌症化疗药物博立宁、乙肝治疗药物甘御、流感治疗药物美舒仑等。

从营收构成看,原料药仍是博瑞医药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公司营收12.83亿元中,抗病毒类、抗真菌类、免疫抑制类及其他原料药业务合计收入达9.87亿元,占比约八成。同年,公司外销与内销业务比例大致为4:6。

博瑞医药业绩概览 制图:记者 黄华

在中国制药企业中,许多公司以原料药为基础,近年来向仿制药和创新药领域拓展。博瑞医药正重点布局减肥药市场,尤其是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药物。

产业背景方面,GLP-1领域的领先产品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2024年全球销售额分别超过25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药物之一,这一前景持续推动领域热度。

目前,博瑞医药的BGM0504注射液——一种GLP-1和GIP双受体激动剂,备受市场关注;该药在国内同步进行减重与2型糖尿病III期临床试验,减重适应症已获美国临床研究批准。

在代谢领域,博瑞医药还拥有口服BGM0504片剂及创新药BGM1812(一种长效胰淀素类似物),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截至目前,公司尚未有GLP-1类产品上市。

9月29日,博瑞医药就核心管线进展表示,BGM0504注射液国内降糖和减重适应症III期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印尼III期已开始给药;该药减重适应症在美国的桥接临床研究已结束,并与美国FDA召开临床II期结束会议,收到正式纪要。

博瑞医药称,将根据FDA建议完善III期临床方案并提交,FDA审查可能需要3至6个月。

行业最新动态显示,头部企业诺和诺德于今年7月底下调业绩预期,宣布全年销售及营业利润增速均将降低至少5个百分点。这提示GLP-1领域虽仍是热门,但增长可能放缓,新进入者需审慎评估。

今年8月1日,博瑞医药将明星产品BGM0504授权给华润三九,最高研发里程碑付款达2.8亿元,双方将合作研发该产品。

博瑞医药融资历史 制图:记者 黄华

从融资频率看,博瑞医药上市后融资活跃。Choice数据显示,除2019年IPO募资5亿元外,2021年和2022年分别通过可转债和定增融资4.6亿元和2.3亿元。

目前,博瑞医药还有一笔定增计划在审核中。2024年5月,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向实控人之一的袁建栋(董事长兼总经理)募资5亿元。

今年8月公告显示,该申请已获上交所受理,但最终能否通过审核及注册存在不确定性。

现金流方面,随着临床研究推进,博瑞医药支出增加,但资金状况稳健。2022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11.52亿元,至2025年上半年末降至7.3亿元。

历史数据显示,公司年支出约3-5亿元。2022年至2024年,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合计分别为3.92亿元、4.29亿元和5.08亿元。

业绩方面,博瑞医药2021年后增长平缓,营收徘徊在10亿元左右,扣非净利润持续下滑,2025年上半年仅为1436.9万元。

就港股上市时机,眺远咨询董事长高承远9月28日表示,美联储降息预期改善港股流动性,医药板块反弹,但估值仍低于A股,资金青睐有收入、利润及海外订单的企业。

同日,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卢克林指出,港股18A今年仅4家新上市,募资不足60亿港元,市场情绪低迷但资金结构变化;中长期看美元利率下行,对需外币且有收入的药企是相对合适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