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舆情风波后的品牌修复与战略调整

小编 74 0

面对严重的舆论危机,西贝应当采取何种措施?

这是当前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议题。

近期,西贝试图通过其官方账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温情内容,旨在唤醒消费者的美好记忆,但效果不佳。诸如“我以为再也尝不到西贝美食”“三代同堂享用西贝”“一碗汤换来一套房”“孩子厌食问题得到解决”等故事,每每推出便引发网友嘲讽。

对西贝而言,行动过多、过少或不行动都可能不妥,企业一时陷入迷茫状态。

以人体比喻,经历重大舆情后的机构如同大病初愈的患者,伤口尚未完全愈合,此时需静养并调整旧习,全新的康复过程刚刚起步。

舆情过后,西贝应避免“过度反应”。

重大舆情的发酵本质上是公众情绪的集中爆发。风波平息初期,民众情绪仍存,不宜再次激化。

任何新举措都需评估公众接受度,防止重新引发不满。

例如,西贝儿童餐的新鲜度已招致消费者质疑,此时应低调务实,通过优质食材逐步重建家长信任。若急于求成,在宣传中借用儿童口吻说出“我以为再也吃不到”等煽情话语,势必招致新一轮批评。

公众会认为企业未认清错误,缺乏反省与诚意,试图挽回局面。

舆情之后,西贝不可“固执己见”。

常言道,对待舆情既不能过分在意,也不应完全忽视。

何时需要重视?正是在遭遇重大舆情之后。

当前并非西贝讲述温情故事的时机,通过“西贝品味早读”账号持续发布“鸡汤式”内容,只会为媒体和网民提供“屡教不改”的素材,无益于品牌形象重建。

西贝的真正转变在于两点:一是价格调整;二是制作模式革新。

若选择降价策略,需明确区分预制、半预制及现场制作食材,并分类标价,确保透明公正。若价格低于萨莉亚且口味更佳,便能重塑品牌形象。

若不降价,则需转向全现场制作,体现一分钱一分货。“西贝品味早读”账号应停止发布鸡汤文,转而展示门店实时烹饪视频。若有信心,西贝还可开放后厨,接受社会监督。

既然底牌已被揭开,背水一战或能带来转机。

反之,若不做任何改变,一味发布鸡汤内容、门庭冷落,西贝恐难坚持到消费者“网络记忆”淡化之日。

舆情过后,西贝切忌“推卸责任”。

人性使然,人们常“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舆情发生后,归因过程考验企业人性。若西贝不自我反思,反而归咎于外界因素,如网民、监管或媒体,便是错误归因。

总体来看,在此次事件中,西贝若始终自认无误,如白玉无瑕,则其发展前景堪忧。

若使用预制食材,需明确告知,并提供合理价格;

若坚持现场制作,则应明码标价、开放厨房,营造烟火气息;

若以预制菜索取高价,莫怪消费者迅速流失。

国人常引用茨威格名句:“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若预制食材是西贝的“礼物”,企业此前暗中调整标价,如今标签被揭,显露出命运预设的真实代价。

消费者发现,原价高出数倍。

(作者陈良飞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为高级记者)

西贝舆情风波后的品牌修复与战略调整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