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与村超:草根足球赛事如何引爆中国体育经济新浪潮

小编 64 0

7月19日,江苏南通一家大型商场内,市民和球迷齐聚大屏前,共同观看“苏超”赛事直播。 翟慧勇 摄(中经视觉)

8月23日,2025年首届“村超”全国总决赛在贵州榕江县举行,现场融合民族歌舞、无人机表演和烟花秀,吸引数万观众。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当外卖员、空调修理工、银行经理和高中生共同组队参加省级足球联赛,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

数据给出答案:单场观赛人数突破6万,刷新业余足球赛事纪录,直接拉动省内消费近380亿元。

一个以村庄为单位的县级足球联赛,又能释放多大能量?

事实证明:它获得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公开点赞,让偏远小县年接待游客超94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大关。

这就是“苏超”和“村超”创造的奇迹。

没有天价外援,没有巨额奖金,甚至缺乏专业场地。但当侗族姑娘跳起传统舞蹈,当泰州球员完成世界杯级别的倒钩射门,当数万人为体育老师攻入常州队首球而欢呼,中国群众体育与经济活力的新篇章正悄然开启。

从西南山乡到东部沿海,再到兴起的川超、赣超、粤超……足球为何能滚动出如此宏大的“超”级现象?背后跃动着怎样的时代脉搏?又勾勒出哪些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让我们深入江苏与贵州榕江,探寻这场足球盛宴成为时代活力注脚的深层逻辑。

草根足球如何变身现象级顶流?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句充满戏谑的口号,精准捕捉了“苏超”的独特魅力;而贵州“村超”全国总决赛的举办,标志着其从地方赛事迈向全国舞台。

足球何以成为连接城乡、文化与消费的新纽带?

有人归因于赛事的草根性和纯粹性,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竞技的快乐;有人看重低门槛与高情绪价值,一张不足十元的门票就能收获周末狂欢。“苏超”与“村超”正是以“全民参与”“情感共鸣”“多元体验”等特质,赢得了大众青睐。

成功并非偶然,更非运气使然。

榕江打造“村超”,源于脱贫后的发展渴望。2020年,榕江人均GDP仅占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当地政府意识到,必须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县域IP,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历经五次尝试后,他们最终在足球运动中找到突破口。

2023年春节,村级足球赛意外走红。榕江抓住机遇,于同年5月正式推出“村超”,一炮而红。

“苏超”的兴起,则带有情感修复的色彩。江苏足球文化深厚,但职业球队解散后,球迷陷入空白期。资深球迷江岳表示:“足球是江苏人心中的遗憾,‘苏超’让我们重燃热情。”

以城市为单位的竞赛机制,将足球与地域荣誉绑定,激发群众认同感。赛事既填补了球迷空白,也成为凝聚全省精神的新平台。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指出,足球赛事具备多重优势:高强度对抗性、持续悬念、大规模现场互动和长周期运营,易于形成社会热点。

但“苏超”与“村超”的成功,还有更深层动因。

全民健身战略奠定基础。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推动下,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42.3亿平方米,较“十三五”末显著增长;国际国内赛事带动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天天有赛事、人人可参与”的氛围;体育与文旅商深度融合,提升群众获得感。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支撑。研究表明,人均GDP超1万美元时体育产业进入爆发期,我国2019年已跨过这一门槛。榕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永清表示:“脱贫后,百姓有更多精力投入文体活动。”

加之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消费潜力释放,“赛事旅游”等新潮流涌现,为“苏超”“村超”从区域热点演变为全国性消费场景注入强劲动力。

草根赛事能否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在欢乐之余,人们开始思考:“苏超”“村超”对中国足球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令人充满期待。

白宇飞认为,民间赛事对足球运动的推动作用需时间检验,但其积极影响已显现。业余与职业赛事虽有水平差距,但对体育事业的促进功能异曲同工。

最直接的变化是足球氛围升温。

8月10日,南通某足球俱乐部训练场,小球员们奋力拼抢。家长叶子余说:“女儿受‘苏超’影响,练球更投入。”俱乐部创始人曹翔透露,今年暑期学员增至800人,足球讨论热度明显攀升。

“村超”则催生“班超”热潮。榕江县车民小学书记杨亚江介绍,全校57个班均组建男女足球队,近3万学生参与。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曹劲松表示:“从‘村超’到‘苏超’,这些赛事完善了足球竞赛体系,扩大参与基础,反哺体育产业,是中国足球探索之路的有益尝试。”

赛事热浪夯实人才根基。

“苏超”南通队中,35人来自珂缔缘俱乐部。该俱乐部从7人小队成长为数百万青训基地,借“苏超”东风,江苏“省长杯”青少年赛吸引2万观众。俱乐部媒体负责人吉伟感慨:“万人呐喊的场景,是球员成长的宝贵财富。”

南通球员李贤成从青训学员成长为“苏超”队长,印证基层培养成效。曹翔指出:“要让热爱足球的人有出路。”

体育热潮与产业联动相得益彰。足球赛事衍生出俱乐部运营、场馆租赁、广告赞助等产业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孟庆延强调:“大众体育为职业体育构建蓄水池,激活经济属性。”

如何打造“超”级现象?

“苏超”“村超”的意义超越足球,成为地域名片、消费引擎和经济新增长点。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超”,省长许昆林两度部署促消费工作,要求放大赛事溢出效应。初步统计,“苏超”前六轮带动全域消费380亿元。“村超”则助力榕江旅游收入破百亿,跻身全县GDP百亿俱乐部。

强大引流能力引发各地效仿。但超级IP能否复制?分析“苏超”与“村超”,可总结关键要素:

——以人为本,接地气聚人气。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强调,政府引导需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南通文创店主王琳琳自制球队饰品,榕江村民自发组织民族表演,体现草根创造力。

——市场主导,搭台促共赢。“村超”免费开放,“苏超”坚持低价票,吸引真诚合作。江苏采用“管办分离”模式,省足协负责赛事,商业运营交由市场。南京烧烤店“宝记”推出助威啤酒,品牌合作引发社交传播。

南京体育集团副总王鹏称,南京赛区获32家企业赞助,金额超1300万元,基本覆盖成本。榕江通过品牌授权联名,收益反哺乡村与青训。

——创新传播,流量变红利。政务新媒体玩转“梗”文化,助推破圈。江苏组织全媒体传播矩阵,榕江培育2.3万个村寨账号。曹劲松指出,低价票与文旅联动形成“赛事引流—消费—口碑”闭环。

如何延续“流量红利”?

网红现象生命周期有限,关键是将线上关注转化为线下可持续发展。江苏与榕江的探索提供启示:

——场景创新,引流消费。南通首创“第二现场”,商圈直播搭配夜市餐饮,延伸观赛体验。全省推广后,场外观众超25万人次,消费增三成。杨志纯总结:“‘苏超’亮点在文旅赋能,形成热度参与。”

榕江拉拉队现场推介百香果,江苏景区推出联名套餐,构建消费链。

——服务转型,激活新增长。榕江民宿业主潘显豪借“村超”满房增开烧烤店;南京景区推出异地优惠票,吸引跨省客源。赛事串联出行、餐饮、住宿,成为服务消费引擎。

——优化环境,凝聚合力。常州保留小企业广告位,传递公平信号;榕江招商效率提升。江苏省文旅厅副厅长钱宁称,部门协同性增强,如开通球迷专列、票务接入政务平台。

赛事激发干事热情。榕江村干部龙跃波表示:“政府引客来,我们要想办法留客。”

从“苏超”“村超”看到什么?

常州赛场,浙江姑娘沈雪晴人生首次现场观赛,不懂规则却尽情欢呼;榕江看台,遵义少年刘星齐站着看完决赛。这些“业余观众”诠释了赛事魅力。

调查显示,“村超”观众仅20%为纯看球,其余为山水、文化、美食而来。他们通过赛事看到了什么?

消费升级与需求释放。年轻人愿为情绪价值买单,低成本观赛顺带旅游成为新趋势。榕江文旅公司总经理孙国秀认为:“球赛+文化+美食的复合体验同样吸引人。”

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退休夫妇自驾游贵州月,背后是交通网络、城乡面貌与文旅供给的完善。榕江从偏远小县变身开放新城,印证国家战略支撑。

经济活力涌动。从淄博、哈尔滨到“苏超”“村超”,各地依人民需求创新求变,展现中国经济韧性。

最重要的是奋斗精神。“苏超”球员有烧烤店主、程序员,“村超”球员有卷粉师傅、村干部。他们赛场拼搏,观众呐喊助威,共同诠释普通人的坚持与勇气。当万人合唱《歌唱祖国》,人们不仅为球队加油,更为生活鼓劲。

“阿超”模式能否复制?

“苏超”走红后,各地涌现类似赛事。但成功不可简单复制,需遵循规律:

——坚守人民立场,赛事源于群众、服务群众。

——尊重经济规律,构建“观赛—体验—消费”闭环。

——立足地方实际,挖掘本土特色,避免千篇一律。

“苏超”与“村超”提供借鉴而非模板。各地应结合自身文化底蕴,打造独特IP。最动人的“超”级现象,生于本土,长于人心。

(调研组成员:陈发宝 佘 颖 张 雪 常 理 薛海燕 王新伟 蒋 波 吴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