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销量持续攀升,零跑汽车的深层焦虑却难以平息。
近期,这家新势力车企可谓风波不断。
9月25日,零跑刚在各大平台宣布"整车下线突破100万台"的里程碑喜讯,当天就曝出创始人朱江明因合同纠纷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瞬间成为"老赖"。
由于子公司问题牵连母公司,法院认定零跑"有能力却拒不履行义务",朱江明随之被限制高消费。
短短两天后,零跑迅速解决纠纷,朱江明恢复自由,但这"庆功与失信"的戏剧性反差,不仅引发热议,更揭示了这家低调销量冠军背后的隐忧。
零跑的崛起之路,远比表面更复杂。
草根品牌的逆袭
从今年3月起,零跑的交付量便势不可挡。
3月交付37095台,首夺新势力月冠;4月突破4万台大关;7月跨越5万;9月预计冲击6万...
过去7个月累计交付约33.8万辆,年度目标从50-60万上调至58-65万,连续7个月领跑新势力,实现"量价利"三升:销量激增、毛利率达14.1%、半年报扭亏为盈。
即便取得如此成就,零跑仍面临生存考验。这一论断,正出自刚经历"老赖风波"的创始人朱江明。
在超额完成目标后,零跑立即设定了新挑战——从2025年预期的65万台,跃升53.8%,锁定"年销百万"目标。
朱江明坚持,年销百万是"生存底线",否则企业将"步履维艰"。
他认为,只有百万级销量才能确保稳定盈利,如吉利、比亚迪等巨头均经历此阶段,零跑若要跻身主流,必须跨越这道坎。
在激昂口号背后,是精密的财务考量。
当前销量下,零跑虽扭亏,但盈利脆弱:现金流初现转机,累计净利不足5亿元。
规模尚小,经营杠杆高企,固定成本与研发摊销吞噬大部分毛利,净利润率仅1%-2%,任何波动(如降价或补贴退坡)都可能重陷亏损。
百万销量能触发供应链价格跳档,采购成本降3%-5%,同时摊薄研发与折旧,实现稳定盈利——这是零跑进军高端D系列及海外布局的前提。
若明年达成目标,产能利用率提升将带动单车成本下降,固定费用摊薄,净利率升至3%-4%,年利润有望从5-10亿增至40-45亿,为研发与渠道扩张注入活力,拓宽生存空间。
朱江明坦言:"我们刚过盈亏平衡点,若不能快速放量、提升盈利与市占,将面临巨大风险"。
加之行业共识,未来三年新能源竞争白热化,市场如逆水行舟。
为实现目标,零跑计划完善产品线,在现有B系列基础上,2026年推出A系列和D系列,覆盖6万至30万元主流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A系列与D系列将包括旗舰SUV及MPV,其中D系列定价30万级,标志零跑正式"冲高"。
在新目标与产品布局下,零跑赖以成名的策略,恐成双刃剑。
性价比困局
零跑的成功,离不开"全域自研"与"精准刀法"。
不同于依赖外部供应商的车企,零跑从电子电气架构到三电技术,再到智能座舱与驾驶辅助,均坚持自研,甚至涉足AR-HUD、座椅等高附加值部件,以压缩成本。
成本控制赋予零跑"性价比"优势,其产品大方拥抱这一标签。
以明星车型C11为例,2023年,当同级车多用麦弗逊悬架时,C11以15-20万价格提供"前双叉臂、后五连杆"豪华配置;座舱内,三块大屏配高通骁龙8155芯片与Nappa真皮座椅,诚意十足。
如今,社媒上零跑常被冠以"半价理想""半价特斯拉",配置对标高端品牌,价格却腰斩,成为吸粉利器。
但硬件"性价比"未必转化为体验"满意度"。
核心问题在于可见配置与隐形体验的落差。
例如智能座舱:尽管搭载高通8155或8295顶级芯片,车主论坛却频现"车机卡顿""语音助手迟钝"等吐槽,软件短板削弱硬件价值。
底盘质感与智驾表现平庸已成共识。有车主反馈,零跑底盘"晃动感超预期",尤其C系列因车身庞大,"船感"明显:侧倾大、起伏久、抖动持续。
用户戏言,"堆料归堆料,调校归调校",体验割裂感强烈。
智驾方面,尽管配备激光雷达,实际表现却与基础L2辅助驾驶无异。小红书用户吐槽城区NOA可靠性低,试驾时自动泊车事故频发,令人担忧。
硬件投入未转化为体验提升,反令消费者失望。部分品牌以普通硬件实现优质体验,更凸显零跑的落差。
原计划中,零跑欲借D系列攻占20-30万市场,但该区间强敌环伺:特斯拉领跑三电、小米SU7主打情感价值、鸿蒙智行以智驾见长,还有理想汽车坐镇。
当"原版理想"推出24万级i6,自降身段时,"半价理想"定位的零跑,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同时,鸿蒙智行以华为智驾进攻15-20万区间、小鹏G6/P7+下探至20万内、蔚来借BaaS打入15万级——这些对手复用高端技术"降维打击",零跑尚未进攻,便需全力防守。
由此可见,零跑冲击百万年销,绝非坦途。
荒诞现实
月销5万却未脱险境,在中国车市已成残酷写照。
归根结底,如朱江明所言,年销百万方渡生死线,折射行业高压。
对零跑而言,百万目标意味着月均销量需从5万+飙至8.3万以上,向资本市场讲述"规模与盈利"双增长故事。
跨过此线,跻身新势力顶流;失败则高端化受阻、盈利承压、估值缩水。
但留给零跑"低调成长"的时间所剩无几。
百万下线与首次盈利,证明"性价比"可行。
如今,当它推出30万级D系列,试图摘掉"平替"标签、跨越百万生死线时,必须回答:性价比是否仍是万能解药?
市场静候答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