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约东部边境空域持续出现的军事对峙事件,正凸显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进入新一轮战略博弈期。
从2025年9月9日至10日,约20架俄罗斯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引发北约紧急响应机制,最终多架被盟军战机击落;到9月19日,俄军战机再现爱沙尼亚领空;随后俄侦察机在波罗的海活动,促使瑞典与德国战机紧急升空跟踪。这些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更广泛的战略竞争背景下,经过精密策划的行动。它们共同构成对北约防御体系、应急机制与政治团结的系统性压力测试。
波兰军方公开的在其境内发现的无人机残骸影像。
非对称威慑:俄罗斯的“战略柔性”手法
乌克兰战事的巨大消耗,深刻改变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威慑态势,形成一种显著的非对称对抗格局。一方面,俄罗斯因常规军力受损,更多倚重低成本、高影响的非对称手段与战略武器进行威慑;另一方面,北约凭借其压倒性常规军力与经济实力,在东翼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屏障。
面对常规地面部队深陷乌克兰战场且损失严重的现实,俄罗斯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且难以预测的策略,可称为“战略柔性”。其核心是以低成本的空中与混合行动,探测北约防务漏洞,制造政治分歧,同时避免局势全面升级。近期频繁的无人机与军机越境事件,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它们构成典型的“渐进式试探”,每次行动都比前次更进一步,但都精确控制在不会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的阈值之下。
更重要的是,俄方在事后一贯否认相关行动,营造“战略模糊”态势。这种做法巧妙地将举证与定性责任转嫁给由32个成员国组成的北约。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联盟而言,达成共识并采取一致应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政治成本,从而延缓并干扰北约的决策流程。
这一策略背后,是俄罗斯军力在乌克兰战争中严重削弱的现实。2025年俄白“西部-2025”联合军演便是一个明显例证。与以往展示大规模地面部队不同,此次演习规模显著缩减,重点转向演练一体化防空、远程打击与核威慑等高价值能力。这表明俄罗斯在资源紧张背景下,正优先将精锐力量投入乌克兰战场,而将战略演习作为低成本的政治信号工具。这种以虚击实的做法,旨在通过制造持续低强度危机,牵制北约军事资源与政治注意力,为俄在乌行动创造更有利条件。
为弥补常规力量劣势,俄罗斯日益依赖其战略武库作为终极威慑手段。其在实战中首次使用“榛树”中程弹道导弹,便是这一战略最激进的表现。此举更像是一次针对北约成员国首都的政治与心理战。
“榛树”导弹被视为已废除《中导条约》所限RS-26导弹的衍生型号,其首次实战发射标志着战略弹道导弹用于常规冲突的历史性时刻。俄总统普京明确表示,此次打击是对西方援乌远程武器的直接回应。这清晰表明,该武器目标并非战场军事设施,而是布鲁塞尔与华盛顿的决策层。
从纯军事角度,用战略导弹搭载常规弹头打击战术目标,效费比远不如更廉价精确的战术导弹。但其政治信号极强,展示了一种能深入欧洲腹地、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拦截的打击能力。此举意在将“核阴影”重新投射于欧洲潜在冲突之上,试图动摇欧洲国家对美安全承诺的信心。其手法令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导弹危机”。通过这种“升级威慑”,俄罗斯明确告知北约,任何直接军事对抗都不会仅限于常规层面,试图以战区级战略武器优势抵消北约常规军力优势。
2025年9月13日,法国空军阵风战机在波兰空域参与北约“东部哨兵”行动演习。北约秘书长吕特表示,在俄无人机侵入波领空后,联盟将强化东翼防御。
北约东部屏障:从“警戒线”到“堡垒”的演进
面对俄罗斯日益强硬的姿态,北约的回应不止于外交抗议或临时增兵。自2022年起,北约启动了冷战后最深远的防务转型,将其东翼从一条象征性“警戒线”,系统升级为能实施“前沿防御”的坚固“堡垒”。
北约的“增强型前沿存在”部署,已从确保多国反应的政治象征,发展为具备可靠“拒止威慑”能力的作战力量。
该部署始于2017年,最初在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部署四个营级多国战斗群。2022年俄乌冲突后,北约迅速将部署扩至八个战斗群,覆盖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整个东翼。更关键的转变是部队规模升级。北约盟国承诺在需要时将战斗群扩编至旅级。这一承诺正变为现实:加拿大牵头在拉脱维亚组建多国战斗旅,德国领导的驻立陶宛部队也在向旅级扩充,计划2027年达5000人。从约1200人的营级单位升级为5000人的旅级部队,标志从“警戒线”到“盾牌”的质变。这些部队由波兰什切青的北约东北多国军总部等指挥机构直接控制,确保高度整合与快速反应。
表
若说前沿存在部队是“盾牌”,那么新“北约部队模式”便是确保盾牌稳固的后援力量。该模式彻底改革了增援战略,建立了大规模、高战备且任务预分配的部队池。
新模式取代了约4万人的“北约反应部队”,构建三级战备体系:第一梯队超10万部队,10天内可部署;第二梯队约20万部队,10至30天内部署;第三梯队至少50万部队,30至180天内部署。
新模式核心创新在于部队被预先分配至特定区域防御计划。这意味着和平时期便明确部队战时任务,可进行针对性训练与准备。原有的“高度战备联合特遣队”作为约5000人“先锋”,现成为该体系第一梯队的尖兵。
这一系列变革标志北约威慑理论根本转变——从“惩罚性威慑”转向“拒止性威慑”。过去“警戒线”模式基于入侵后集结反击的逻辑,新前沿防御模式则宣称前沿部署足够兵力,能快速增援,使敌无法速胜。这使俄采取“既成事实”战略极为困难。
为应对俄空中探测,北约强化了其强大空防体系,构建了集日常巡逻、快速反应与专项行动于一体的多层次一体化空中盾牌。体系基石是运行数十年的北约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由全欧雷达、指挥中心与拦截武器组成,提供全天候监控。
在此基础上,波罗的海空中警巡确保战机24小时备勤,可在数分钟内起飞拦截不明目标。针对近期无人机威胁,北约于2025年9月12日启动“东部哨兵”行动。该行动为东翼防空增添更先进装备,包括荷兰F-35、法国阵风、德国台风战机,以及部署在爱沙尼亚的意大利紫苑防空系统与波兰的德国爱国者导弹系统。这些装备使北约能应对从无人机到巡航导弹与先进战机的全方位空中威胁。
未来趋势与潜在风险点
综合俄战略意图与北约防御转型,双方对峙正围绕新焦点展开。虽大规模常规战争风险因俄国力限制而降低,但新冲突模式与潜在引爆点正在浮现。
俄军后勤体系在乌战中虽展现一定适应性,但其结构脆弱与巨大战争消耗,使其难以在维持乌战线的同时支撑对北约的高强度冲突。2022年行动初期失利,部分源于灾难性后勤规划,如对铁路过度依赖与公路运力不足,导致部队补给中断。虽后续有所改善,但脆弱性依然存在。
当前,俄后勤系统正全力维持乌前线需求,并艰难弥补装备损失。为新动员兵员提供训练装备已使其不堪重负。未来任何改革均需巨额资金,与重建作战部队需求竞争。俄后勤状况不仅是战术问题,更成为制约其战略的障碍。
从军事技术尤其联勤保障看,俄对北约发动大规模常规突袭在后勤上不切实际。任何此类企图需漫长且无法隐蔽的动员与后勤集结,为北约提供明确预警,使其有充足时间调动优势军力。
尽管北约常规防御看似稳固,但现代战争推演揭示一危险悖论:北约常规优势本身可能在危机时催生灾难性升级路径,尤其在苏瓦乌基走廊等敏感地带。
苏瓦乌基走廊是波立边境长约100公里区域,隔开俄飞地加里宁格勒与白俄,常被视为北约防御弱点。但深入分析显示这是相互脆弱点。俄若想切断走廊,需直接攻击波兰领土,是明确战争行为。反之,北约也可轻易使其成为“无人区”,孤立加里宁格勒。
兰德公司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智库近期兵推表明,在波罗的海潜在冲突中,北约凭空中优势可能快速压制俄防御体系,战况迥异于乌消耗战。但风险正源于此。推演显示,俄常规军力快速溃败,可能触发其采取极端措施。在误判累积的混乱中,莫斯科为避免彻底失败,很可能动用战术核武器作为备用方案。
结论:升级风险下的长期对峙
当前北约与俄紧张关系未达大规模战争前奏,主因是俄常规军力与后勤能力严重受限。我们正见证一种以持久高风险军事政治对峙为特征的“新常态”。
未来一段时间,俄将继续其非对称探测、骚扰与战略恫吓行动,试图在北约内制造裂痕并消耗资源。同时,北约将推进东翼防御体系“堡垒化”,通过硬实力部署巩固威慑可信度。
此对峙中最大危险,或许非源于某一方预谋的全面战争,而是在频繁空中摩擦或混合冲突中,意外事件或严重误判导致局势失控,将双方拖入无法掌控的升级阶梯。对莫斯科与布鲁塞尔,未来最严峻挑战是如何管控这种充满摩擦的“新常态”,避免在危险边缘引爆灾难性冲突。
(王思羽,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李亚,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