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中国科技崛起开启新篇章
在近期举办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款集提词与翻译功能于一体的AI智能眼镜一经展示,便迅速成为展会焦点。国内外参展商争相体验这一创新产品,在实现跨语言无障碍交流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正悄然改变日常生活方式。
这仅仅是近五年来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坚定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科技创新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一组对比数据生动展现这一巨变——中国国家创新能力全球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每年提升一个位次,这一持续攀升的态势向世界宣告:中国正全速迈向科技强国!
基础研究领域实现质的飞跃
来自月球背面的珍贵样本,蕴藏着怎样的宇宙奥秘?
2024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从月球背面采集1935.3克样品,开创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先河,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全新契机——
仅半年后,我国科研团队基于嫦娥六号样品取得两项重大突破性成果,首次证实月球背面在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岩浆活动。这两项开创性研究分别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与《科学》,引发全球科学界广泛关注。
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过去五年间,中国科学家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量子科技领域,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推动量子技术革命;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发出新型可编程染色体大片段DNA精准编辑技术,突破基因组编辑技术瓶颈;在通信技术领域,创立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型无线通信架构,为6G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数据见证实力:目前我国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首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占全球总量近三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二;基础研究人员规模从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人次达到1405,较2021年增长50%,占全球总数五分之一。
正如科技部负责人所言:“这五年,科技强国建设根基日益牢固。”
重大科技成果呈现井喷之势
金秋时节,一架从西安起飞的东方航空客机平稳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年仅9岁的旅客董庭安走下飞机时兴奋地表示:“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
2023年5月28日,国产C919客机成功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两年来,这款机型正式投入航线运营,持续刷新国产客机的创新纪录。
C919翱翔蓝天只是近年来重大创新成果集中涌现的典型代表:“天宫”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海斗一号”完成万米级深海探测;5G网络实现规模化商用,北斗导航系统提供全球精准定位服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领跑全球,CR450动车组进一步巩固高铁技术领先地位;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运,特高压输电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光伏与风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就在近期,详细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训练过程的学术论文登上《自然》杂志封面。此类核心技术的突破不断开拓新兴领域: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AI大模型竞相发展,打造出上百个示范应用场景;突破性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已在汽车制造、物流运输、电力检修等领域实现应用;快速发展的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截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视觉障碍者恢复光感感知,国产脑起搏器实现规模化应用……
通过前瞻性布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向宏观宇宙、微观粒子及交叉学科领域全面进军——这场创新浪潮正在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
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新格局
24个!这是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中,中国上榜集群数量,几乎占据总数四分之一,中国创新集群数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
纵观中国创新地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熠熠生辉,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区域创新中心各具特色——
无人驾驶车辆在北京亦庄示范区流畅穿行,这个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区正在构建城市级智能网联汽车验证平台。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正式入列,兼具海底钻探与深海探测功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与“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重大科研平台集聚创新资源。
川渝西部科学城集中布局1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挂牌运行11个川渝联合实验室,既提供强大计算能力,又成为新材料研发策源地。
这些活跃的创新活动共同构筑起辐射全国的区域创新高地。五年来,国家加强顶层设计与区域协同,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创新新格局。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决定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距离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十年征程。时不我待,澎湃的创新浪潮正汇聚成强大动能,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