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爱的消亡史》亚洲首演:深度解析爱与性别表达

小编 56 0

近日,西班牙顶尖舞蹈艺术家曼纽尔·利南(Manuel Liñán)率团呈现的弗拉明戈力作《爱的消亡史》(Muerta de Amor)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完成亚洲首演,并登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连番上演。

该作品最初于2024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弗拉明戈双年展全球亮相。利南身兼导演、编舞与主演,不仅是西班牙弗拉明戈界的标志性人物,屡获殊荣,更以艺术实践推动性别议题的突破。在2022年作品《生命万岁》(¡VIVA!)中,他引领全体男舞者身着传统女舞者长裙,引发广泛讨论,进而促进了弗拉明戈舞蹈中性别技巧的融合与创新。

《爱的消亡史》延续了《生命万岁》载歌载舞的演绎形式,以西班牙演歌(La Copla)为核心,交织独唱、独舞、双人舞及群舞等多种表演元素。利南在创作阐述中提到,舞剧灵感源于其个人情感经历,探讨爱情的产生、消逝与欲望、幻想、挑衅等复杂情感纠葛。相较于《生命万岁》的鲜艳舞台,《爱的消亡史》采用极简风格,舞台仅设粉色半墙,舞者服饰以黑色为主,凸显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

开场由女歌手玛拉·雷(Mara Rey)披黑纱、着黑裙,以孤独调(Soleá)演绎《爱的奴仆》,嘶哑的哭腔唱出为爱屈从的悲情。随后,利南率七位男舞者登场,他本人穿黑色长裙,其他舞者搭配长夹克、吊带衫或透明黑纱,延续性别反串设计。舞者借助立麦架、话筒等道具,以康康舞式高踢腿动作外化对爱的渴望。后续段落中,吉他、小提琴、鼓声与舞蹈共筑热恋的视听盛宴。

《爱的消亡史》舞台瞬间

何塞·马多纳多的独舞融入芭蕾元素,以圆弧状手臂动作与旋转表现丧偶女性的悲恸;利南与米格尔·赫雷迪亚的双人舞《在最后一刻》利用侧光光影,通过肢体交错与踢踏节奏模拟亲密关系的拉扯与融合,最终以紧密相拥定格热恋瞬间。

女歌手演唱的波莱罗舞曲《我魂牵梦萦》段落中,爱步入决裂,嘶吼歌词与男舞者的踢踏对峙艺术化呈现争吵、推�等冲突。利南与何塞的双人舞引入现代舞语汇,以粉色丝带联结两人,演绎掌控、挣脱的情感动态,丝带蒙眼后更隐喻关系中的束缚与操纵。

尾声处,利南逐一解下舞者衣物加于自身,小提琴哀婉伴奏象征爱中孤独与过往关系的烙印。终章,利南换粉色长裙,与演员接力演唱“浮世万千,唯愿得君怜”的演歌,粉墙映出中文字幕,传递永不言弃的追爱宣言。

《爱的消亡史》中文译名并未完全传达原意“Muerta de Amor”(为爱而死),且阴性变位“Muerta”刻意强调女性视角,体现利南对性别议题的深化。作品再次打破舞蹈性别规训,证明肢体美感超越性别界限。

舞剧官方宣传海报

相较于《生命万岁》,《爱的消亡史》主题更为私密,反串服饰、柔美手部动作与力量感音色结合,彰显弗拉明戈的深情与哀恸。侧光投影于粉墙,放大情感扭曲与虚构,成为舞美亮点。虽辅以字幕,但作品弱化叙事,以歌词与肢体传递爱的本质——爱无定形,却浸润人心。

(本文由常方舟执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