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事件看似一场意外的"乌龙"闹剧,却更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行业象征。
9月26日,王健林因万达集团下属文旅项目1.86亿元债务执行案,被法院下达限制高消费令。但仅在36小时后,该限高信息便迅速撤销。万达官方回应表示,事件起因是"执行过程中信息传递出现偏差"。
作为中国房地产和商业地产领域的标志性人物,王健林此次被"限高",不仅凸显个人困境,更映射出整个地产行业转型的剧烈阵痛。这位前中国首富的起伏人生轨迹,可谓中国房地产业从高歌猛进到理性回归全过程的一个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昔日那种"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野蛮生长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式。1.86亿元虽不及王健林曾说的"两个小目标",但整体债务形势严峻。万达集团目前存在10条被执行人记录,总金额高达52.62亿元,另有47条股权冻结信息。若计入万达商管和万达地产集团,万达系被执行总金额已突破70亿元大关。
王健林在经历"虚惊一场"后,远未到放松之时。从2023年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对赌失败,到2025年的限高令事件,王健林持续开启"资产出售"模式,这既是断臂求生之举,也是应对行业变局的悲壮转型。
军旅背景出身的王健林一向以铁腕作风闻名,资产处置同样雷厉风行。自2023年以来,万达已累计出售超过85座万达广场,仅2025年5月就一次性打包48座售予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组成的财团。万达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售予同程旅行,快钱金融30%股权转让给中国儒意。王健林还清空了海外资产,包括美国传奇影业股权和英国圣汐游艇公司等。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万达累计处置资产规模超过900亿元,早年布局的"多元化"业务已收缩为"商管+文旅"两大核心板块。这一系列动作目标明确:快速回笼资金、大幅降低负债。
事实上,王健林是较早洞察房地产行业变迁趋势的企业家。他在2015年就提出从重资产向轻资产战略转型,剥离当时仍为现金牛的万达广场,减少固定资产投入,降低运营风险,意图实现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重构。
王健林有句名言:"优秀企业要在顺境中做最坏打算,在逆境中做最佳安排。"他曾告诫团队:"不要只谈规模,先确保下月利息能否覆盖。"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让万达在危机中赢得喘息空间,但王健林或许仍低估了行业变革的力度与速度。
王健林的"断腕"举措越发彻底和果断,也侧面映衬其处境之艰难。万达坚持通过市场化"资产出售"而非"债务重组"化解危机,至今未申请境内债整体展期,保留了信用记录,却也将压力全数压在"快速变现、卖个好价"之上。
面对行业变局,王健林选择承担而非逃避。他未曾离场,资金也未全部撤出,"边战边退",以资产折价换取信用缓冲。网友评价道:"七十高龄仍在卖资产还债,不逃不躲,比耍赖者强太多。""至少守住了不烂尾、不欠薪的底线,算得上有担当。"这为王健林赢得了舆论的某种认可甚至尊重。
商业世界不信奉眼泪,只认现金流和偿债能力。但在市场规则之外,还存在一些无形准则:责任比聪明更重要,信誉比规模更长久。
限高令虽"闪电"撤销,王健林的偿债之路仍漫长。个人魄力难敌行业与时代洪流。即便是商业巨子,也需在逆境中艰难跋涉。早年搭乘的时代红利,如今已成沉重负担。面对大势,强如王健林也不得不低头。
可贵的是,王健林并未放弃,在偿债同时积极寻求新机。今年8月,年过七旬的他现身克拉玛依,考察招商引资和文旅项目,身形清瘦的他与新疆姑娘共舞。行业寒冬中的坚守,或许正是一位企业家最后的尊严与倔强。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既能于顺境中乘风破浪,更须在逆境中坚守阵地。当行业红利消退、债务压顶、信用冻结、资产缩水,他们选择不退、不逃、不甩锅。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份承诺。王健林的还债历程,为中国地产行业转折点留下一个深刻背影,也为更多企业家提供了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
评论员| 付克友
编辑| 陈柯名 杜恒峰
校对 | 陈俊杰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