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大学寝室中,键盘敲击声、梦话和耳机里的细微声音交织成一片。四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通过AI驱动的问卷系统,基于作息规律、卫生习惯和噪音承受能力进行智能配对,成为室友。南京某高校辅导员陈亦萍(化名)向央视网《锋面》表示,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活的核心议题之一,“引入问卷和AI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现实压力”。
在社交平台上,“宿舍关系”话题已积累179亿次阅读和540万条讨论。“表面和谐”“冲突”“反感”等词汇频繁出现,反映出当前宿舍关系的脆弱性。当宿舍矛盾日益突出时,AI匹配能否成为破解难题的新方案?
01
室友匹配的演变:从问卷到MBTI与AI技术
“录取完成后,新生需在系统中填写约20道题的调查,包括是否怕吵闹、空调温度偏好、洗澡频率、是否介意舍友在室内食用气味食物等。”天津高校大一新生江原(化名)入学前在网上分享,“看到宿舍匹配问卷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期待。”
近年来,这种“宿舍适配问卷”逐渐在高校中普及。学校通过APP或微信群在开学前收集学生的作息时间、卫生标准、声光敏感度等信息,替代传统按学号或录取顺序随机分配的方式。
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李梅衣(化名)向央视网《锋面》介绍,当前问卷设计更为细致,涉及“有早课时的就寝时间”“无早课时的休息安排”“夏季空调温度设定”“冬季取暖偏好”等具体问题。“班级曾发生真实案例,一名北方同学在空调低于26℃时易感冒,而南方舍友在高于26℃时易中暑,导致双方争执。”她补充道。
除详细问卷外,部分高校还引入MBTI人格测试。江原所填问卷中包含“你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期望室友性格类型”等问题。从早期随机分配,到如今精细化问卷,再到MBTI与AI匹配的尝试,这一变化体现了宿舍生活中日益增强的边界意识。
央视网《锋面》了解到,除选择题外,部分高校新生问卷还增设开放题,如“描述理想宿舍生活”。学生可用段落表达期望,AI通过文本分析转化为坐标点,计算匹配度。陈亦萍解释:“这是嵌入模型的应用,例如‘偏好安静’与‘喜爱热闹’会落在不同坐标,距离越远适配度越低。”
类似AI方法还包括构建“情感维度”,将“早睡倾向”与“熬夜习惯”作为对立维度,通过坐标距离判断兼容性。李梅衣认为,对于习惯鲜明的学生,此类问卷效果显著。“我们宿舍四人均属晚睡、耐噪音类型,有人吃东西时不会驱赶,反而会分享。”但她指出,对于选择中间选项、偏好模糊的学生,匹配效果有限。
p>02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卷修饰与真实相处的矛盾
入学前,黄若凡对室友关系定位清晰:不强求深交。他向央视网《锋面》表示,无需刻意追求亲密,学习仍是主目标,“维持公共空间整洁安静即可”。
这种想法并非个例。2025级新生王晓(化名)开学前浏览社交平台,发现网络语境中的宿舍关系充满“隐性规则”:开学需制定公约、降低对室友期望、学习首选图书馆、宿舍内减少私密交流……
不求“挚友”,但求“和睦”,这种期待也体现在问卷填写中。黄若凡透露,并非所有学生认真填写问卷,且部分回答存在修饰。“大一室友填写时,家长曾修改其选项。”李梅衣与同学交流后发现,有人因家长在场或担心被孤立,隐藏游戏、动漫等爱好,“导致入学后仍与室友产生摩擦”。
当环境难以改变时,床帘与桌帘成为最后屏障。每年开学季,“遮光床帘”必登新生清单。从简易蚊帐升级为加厚防光帘,宿舍被划分为私人格子,帘子拉起即发出“请勿打扰”信号。
03
床位资源紧张:问卷与AI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
李梅衣认为,问卷仅能实现基础摸底。该问卷在大一试行一年后,因申请调换宿舍者仍多,大二起改为“自主协商、组队入住”。
但现实困境在于床位资源紧张,这是技术无法解决的。“大一时申请调换宿舍,辅导员已显为难,因床位有限难以调整。”黄若凡表示,大学床位紧张,“调出需有人调入,且一次调换两人,剩余室友心理可能不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问卷或AI匹配旨在促进和谐,但无法根除矛盾。”“当宿舍容纳六至八人时,再协调也难化解问题。”他认为,宿舍矛盾频发反映高校宿舍建设滞后,“这是现实瓶颈”。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传毅曾在采访中表示,部分高校宿舍面积缺口较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本科生生均面积标准为10平方米,但部分学校通过“四改六”“六改八”缓解不足。
央视网《锋面》采访发现,因床位紧张,宿舍分配容错率低。“再精准匹配也只能微调,难解根本问题。”熊丙奇强调,需加大后勤投入,推动宿舍改革。
调研中熊丙奇发现,宿舍资源紧张制约教育改革。“如弹性学制,学生想延长学业却无住宿空间,只能提前毕业。”他主张推进后勤社会化,“利用社会资源改造闲置房产,实现后勤现代化”。
“社会发展中,学生权利与隐私意识增强。”熊丙奇表示,尽管沟通与包容重要,但如作息差异等属硬性矛盾。
受访学生李梅衣称,熄灯时间、卫生值日等可协商,但睡眠习惯难控。“我偶尔说梦话,感谢室友包容,因这无法改变。”在相互理解中,她与室友建立信任:接纳彼此性格,谅解小节。“我们关系融洽,刚集体购入同款T恤。”
唯有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空间,大学宿舍才能承载青春中与“那一群人”从相遇、磨合到别离的珍贵记忆。
(文中配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