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 张旭
责任编辑 | 刘海川
自2025年4月起,外卖行业掀起补贴内卷风暴,中小商家被迫加入价格战,平台将成本转嫁给商户的现象频发,严重侵蚀商家合理利润,行业健康发展亟需规范。
9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推出《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这标志着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将迎来国家标准。
据悉,征求意见稿针对当前外卖服务的痛点,如恶性竞争、收费不透明、“幽灵外卖”屡禁不止、骑手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制定了标准条款,旨在引导平台企业规范服务,促进公平竞争。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指出,这份文件体现了监管思路的转变,即从过去侧重反垄断和保护消费者、骑手权益,转向通过优化价格机制,深化对平台与商家关系的精细监管。
据权威媒体报道,与国际标准相比,该征求意见稿更注重行为规范,聚焦外卖生态中平台、商户、骑手等多方协同,填补现有标准在主体协调方面的空白,推动行业治理升级。
遏制内卷竞争成焦点
数据显示,中国线上外卖用户达5.45亿,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日均消费近33亿元。庞大的市场、千万骑手和亿级用户使得行业规范至关重要。
4月以来,京东外卖推出百亿补贴,餐品价格低于同行,引发饿了么、美团跟进,价格战白热化。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娄宇表示,今年以来外卖平台多次开展高额补贴,价格不透明、收费不合理、低价抢市、“幽灵外卖”等乱象频发,内卷式竞争损害企业利益,扰乱市场秩序,骑手权益也难以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反内卷”已从社会热词上升为政策主线。2024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年7月会议进一步强调“优化市场竞争秩序”。
针对外卖行业,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要求平台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促销行为,理性竞争,构建多方共赢生态。8月29日,全国平台经济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旨在制定相关标准。作为配套,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上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价格促销的管理要求,确保活动透明、规则公平,维护市场秩序。针对收费问题,提出规范收费项目、公示信息等细则。
陈端认为,实现收费透明化需构建技术驱动的阳光价格体系,算法逻辑应可解释且获认可。同时,官方应增强商家议价能力,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促进平台生态健康发展。
强化准入机制治乱象
征求意见稿还针对“幽灵外卖”、商户“爆单”等问题,从入驻审核、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天津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翟磊指出,外卖食品安全风险主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管盲区。商家通过“多店一证”“阴阳地址”等方式违规经营,逃避审核,造成“脱管”问题。配送环节的餐盒安全、保温箱卫生等也带来风险。
2025年3月,“外卖员避雷清单”引发关注,黄焖鸡、炸鸡等品类因后厨问题被曝光。同期,“杨铭宇”黄焖鸡事件被国务院食安办挂牌督办。
征求意见稿从源头入手,要求平台建立规范准入机制,通过信息比对、实地核查确保商家资质。翟磊建议,平台应提供“明厨亮灶”技术支持,强制无堂食商家公开后厨,并利用AI巡检识别违规。同时,加强平台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
翟磊强调,未来外卖食品安全需向智能化、共治化发展,打破信息孤岛,完善协同监管,畅通维权渠道,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量化骑手权益保障标准
征求意见稿专章关注骑手权益,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要求,保障合理收入与休息权。
文件明确,平台应建立与任务量、劳动强度匹配的报酬分配机制,合理限制接单时长,避免超时劳动。连续工作超4小时需提示疲劳,并设置接单量上限。
2021年7月,七部门曾发文要求平台完善骑手报酬规则。娄宇表示,此次将权益保障写入征求意见稿,为后续立法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形成上下位法协同体系。
关于与现有法律衔接,娄宇指出,征求意见稿属部门规章,效力低于电子商务法等法律,但可作个案参考。若内容冲突,以法律为准。
娄宇认为,部分条款如劳动报酬“匹配”标准缺乏量化指标,未来需通过司法解释、案例细化规则,或颁布行政法规,形成分工协作,保障骑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