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至28日,全球顶级赛艇赛事首次登陆上海,这场世界锦标赛以生动的细节和精心的组织,为国际赛艇界刻下深刻印记,同时为上海注入了闪耀的体育遗产。
这不仅是中国赛艇人圆梦世锦赛的里程碑,也是世界赛联探索赛艇运动新发展的起点。可以说,2025赛艇世锦赛完美诠释了城市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以赛事振兴城市”的典范案例。
水上运动与上海城市精神的契合
中国赛艇协会前副主席、本届世锦赛竞赛主任李建新在赛事期间多次走访淀山湖赛场,他回忆道:“老一代赛艇人始终怀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中国举办一次世界级赛艇锦标赛。”
少有人知的是,上海早在1994年就曾尝试申办赛艇世锦赛,但当时由于国际环境限制,申办这项以欧美为主导的赛事面临巨大挑战。
2017年,上海再次申办并成功获得2021年世锦赛主办权。后因客观因素变化,经与世界赛联协商,赛事延期至2025年举办。
与三十年前举办国际大赛的艰难相比,如今上海已成为众多国际赛事争相落户的热门城市。这三十年间,中国与上海在国际影响力和赛事组织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上海坚持申办赛艇世锦赛,正是因为这项运动与城市气质高度契合。
上海兼具国际金融中心的现代气息与江南水乡的传统韵味。作为城市母亲河,苏州河与赛艇运动渊源深厚,历史记载显示,1852年外籍赛艇爱好者就在黄浦江举办了中国首场赛艇比赛;1863年,上海划船总会成立于苏州河畔。世界赛联主席罗兰在开幕式上也特别强调了上海与赛艇的百年渊源。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近年举办的网球大师赛、F1、马拉松等赛事均彰显其时尚品味。赛艇运动同样瞄准中国市场,希望通过顶级赛事吸引更多参与者,因此2025年世锦赛花落上海成为必然选择。
从城市发展视角,本届世锦赛超越了一般体育赛事范畴。从苏州河的文化传承到淀山湖的现代赛场,上海巧妙融合自然景观、历史底蕴与体育精神,展现了独特的“水岸活力”风貌。
中国市场对赛艇运动发展的关键作用
回溯2023年5月,世界赛联主席罗兰与执行主任文森特考察上海筹备情况时,就明确提出希望借助世锦赛推动赛艇在中国的发展,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这项运动。
从国际组织角度看,这一诉求合情合理。赛艇运动发展长期不均衡,本届赛事中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派出大规模代表团,而部分国家仅有零星选手参赛。
在世锦赛唯一官方发布会上,罗兰和文森特介绍了推广赛艇的新举措,包括无人机航拍、运动员视角转播等技术创新,以及多平台传播策略。为吸引年轻受众,世界赛联还计划推出虚拟赛事,旨在扩大运动参与基础。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赛艇国家,自然成为世界赛联重点发展目标。
赛事组委会负责人指出,2021年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时,本地注册俱乐部仅3家,运动员不足百人;到2025年,注册俱乐部已达21家,创全国纪录,运动员人数逼近2000人。
“我们在上艇赛事中专门设置俱乐部组别推动普及;同时设立青少年组别,夯实运动基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少年参与度提升显著,参赛学校从最初4所增至今年8所,还包括国际学校。”
赛艇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与二十年前的网球运动相似。当年网球在上海尚属小众,通过大师赛的持续举办,培育了忠实粉丝群体。如今网球场地一位难求的景象,证明该项运动已深度融入城市生活。
当前,赛艇运动正沿着上海设计的发展路径快速前进。
赛事遗产推动上海赛艇国际化进程
上海与赛艇世锦赛的缘分可谓好事多磨。赛事延期的四年间,上海不仅按照国际标准完善场地设施,更培育出自主品牌赛事“上海赛艇公开赛”。第五届上艇赛事将在世锦赛后接踵举行。
今年上艇定于10月2-3日举办,与世锦赛无缝衔接。“这样安排旨在延长赛艇推广周期,两大赛事叠加可使关注热度持续两周,有效提升项目影响力。”组委会人员解释道。
据悉,世锦赛将与上艇实现联动,预计有来自美、波、澳、加等国60余名运动员连续参赛。赛事期间,上海方面正与国际赛联探讨深度合作模式。
罗兰曾在发布会上透露:“我们正在筹划赛艇遗产项目,具体内容暂不公开。”目前双方正在加快推进新赛事的审批流程,这项被视为遗产的赛事将纳入世界赛联体系。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此前表示要培育“立足上海、面向世界”的赛事。近年来上海逐步构建“3+3+3+X”自主赛事体系,实现国际顶级赛事与本土品牌赛事协同发展。
体育产业观察人士指出:“自主赛事发展到一定阶段需与国际组织合作才能突破瓶颈,获得持续生命力。”
上海马拉松已升级为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并进入马拉松大满贯候选名单。上艇借鉴相同发展路径,借助世锦赛机遇,五年内迅速完成国际化转型。
总体而言,上海赛艇赛事发展呈现出从引进国际赛事到赋能本土品牌,再到输出赛事标准的升级轨迹,彰显了建设国际体育赛事高地的雄心。
体育荣耀与城市荣光交相辉映
9月28日晚,世锦赛颁奖仪式在外滩海鸥丽晶酒店露台举行,赛艇元素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演绎“体育与城市共赢”的上海故事。选择地标建筑举办颁奖礼,既是对优胜者的崇高礼遇,也是对赛事遗产的最佳诠释:荣耀既属于运动员,也属于承办城市。
这场充满创意的活动象征着体育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共生共荣。各国选手身着中国特色服饰亮相T台,结合动感表演,相关影像通过社交媒体全球传播,既提升了上海国际形象,也使体育成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尽管因场地要求,世锦赛主赛场设于青浦淀山湖,但赛事影响力早已辐射全城。资深美国记者丽莎赛前一周抵沪,专程游览外滩等市中心景点,体验都市魅力。
据组委会统计,本届赛事吸引1200余名运动员及超100名家属来沪,近期因赛事访沪外籍人士超1400人。赛事间歇期,运动员常乘出租车前往市区观光。闭幕式当晚,澳大利亚等代表团还在酒店举办庆祝活动。
体育如何促进经济发展?赛艇世锦赛的实践表明:办好精品赛事,讲好城市故事是关键。
罗兰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度评价:“组委会工作出色,运动员和教练普遍反馈赛事组织井然有序,一流的基础设施和赛道为比赛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丽莎赞叹:“在我报道过的十多届世锦赛中,上海的组织工作最为专业,无可挑剔。”
这些赞誉绝非客套,上海与本届赛艇世锦赛确实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