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处天坑溶洞内的垃圾堆积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网友“渔猎齐哥”在9月27日发布的视频中透露,溶洞内的垃圾堆叠高度相当于十层楼,从洞口至底部遍布各类废弃物,包括建筑废料、日常垃圾以及药品包装等有害物质。
黔西市人民政府于9月28日发布通报,确认问题属实,并立即启动应对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市领导牵头组织环保、水务等多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制定详细清运计划,从28日起全面处理垃圾;排查周边污染源,消除潜在风险;同时开展全市范围排查整治行动。
地方政府在问题曝光后快速响应、积极整改,这种闻过即改的态度应当给予肯定。
溶洞内垃圾堆积规模巨大,显然非短期形成,此前地方监管是否存在盲区?视频中还指出天坑周边有排污管道持续排放污水,这些乱象存在时长、责任主体是谁?后续需彻底清查并严肃追责。
溶洞作为大自然历经亿万年塑造的地理奇观,不仅是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重要科研与经济价值,堪称地球历史的“活化石”。保护溶洞生态环境,就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溶洞污染问题并非孤例。数月前,湖南张家界慈利县溶洞遭人为排污事件曾引起广泛讨论。6月11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召开会议,强调全面排查固体废物非法倾倒问题,推动整改落实。
回顾毕节本地情况,最高检去年4月公布的公益诉讼案例显示,当地检察院曾接到志愿者举报,毕节市七个县区十二处喀斯特溶洞存在生活垃圾污染与污水直排问题,并于去年7月完成整改。此次事件表明,治理工作仍有遗漏。
多地接连出现的溶洞违规排污现象,敲响了生态警钟,暴露出基层监管不足、治理滞后,甚至存在“不曝光不行动”的惰性。治理工作需前置化,通过强化干部履职责任、补齐监管短板、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立主动排查机制,否则类似“垃圾溶洞”事件将难以杜绝。
从宏观视角看,固体废物与生活垃圾非法倾倒问题以往多集中于江河沿岸,经持续整治已显著改善。不法分子转而瞄准隐蔽区域,如农村地带或天坑溶洞,将其视为“天然垃圾场”。
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鼓励公众监督举报,对违法行为发现即查、从严处理。喀斯特地貌分布区需开展溶洞系统排查,建立保护档案,坚决遏制“垃圾上山”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