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美国加州门洛帕克,Meta在Connect大会上亮相Ray-Ban Gen 2特别版AI智能眼镜。 视觉中国 图
2025年9月,Meta推出新一代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其功能之先进,仿佛将未来科技带入了现实。
这款眼镜配备全彩高清显示屏,可直接显示AI回复、地图导航、图片预览和实时翻译。用户能通过眼镜查看WhatsApp视频通话,或在行走时获得增强现实导航提示。不需要使用时,它能自动切换为普通墨镜模式,保持低调待机。
更引人注目的是,Meta同步发布的EMG神经腕带,可通过检测肌肉电信号实现“空中手势”控制。用户只需在手指侧边轻滑或捏合,就能切换音乐、调整音量或更改翻译语言。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眼镜的操控体验,更可能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通用标准。
Meta并非首次涉足智能眼镜领域,但此次产品或许最接近“颠覆性应用”的目标。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科技企业纷纷寻求“下一代智能终端”。智能手表、音箱和XR设备都曾尝试接班,但均未成功替代手机。直到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成熟,业界才意识到:真正的突破不在于屏幕大小,而在于交互的自然度。
智能眼镜恰好融合了视觉、听觉和语音交互,无需唤醒或手动操作,甚至能无缝融入日常生活。它佩戴在脸上,成为感官的延伸。有趣的是,当越来越多人通过手术摆脱眼镜时,另一股“主动戴镜”的风潮正在兴起。从这个角度看,AI眼镜或许不仅是新设备,更是人机关系演进的开端。
目前,全球科技巨头已积极布局。小米、字节跳动、三星、Meta、苹果等企业均押注AI眼镜赛道。据Wellsenn XR预测,2029年全球AI眼镜年销量将达5500万副;到2035年,这一数字可能飙升至14亿副。这意味着十年后,街上每两人中就有一人佩戴AI眼镜。
2025年6月,小米推出首款AI眼镜,定位为“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和“随身AI入口”。它集成小爱同学助手,支持拍摄、翻译、导航等功能,提供多种镜框选择,重量轻盈。外观似时尚墨镜,价格却远低于万元级XR设备。首发三天销量突破5万副,创下中国AI眼镜销售纪录,标志着产品正式走向大众市场。
从雷鸟、闪极到INMO、李未可,再到小米入场,中国AI眼镜产业已从技术探索进入产品竞争阶段。《2025年AI眼镜产业链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市场AI眼镜出货量预计达31.4万副,同比增长188.5%。
AI眼镜的发展轨迹类似智能手机,但路径更为多元。智能手机生来就是数字生活的中心,而眼镜虽更贴身,却需证明其必要性。2012年谷歌眼镜因价格高、功能弱、隐私争议等问题折戟,成为前车之鉴。
如今的新一代产品避开了谷歌的误区。尤其是中国品牌,不再强调虚拟沉浸感,转而聚焦轻量化、自然交互和日常实用性。例如李未可AI眼镜重量不足37克,支持180多种语言翻译,低调融入生活。Meta Ray-Ban智能眼镜销量超200万副,证明“轻量智能”同样能引爆市场。
技术唯有落地生活才有价值。以下是AI眼镜已渗透的八大真实场景,它们正以“智能无感”的方式改变各行各业:
1. 机场翻译官:环球旅行者的语音助手
商旅人士在伊斯坦布尔机场通过AI眼镜实时翻译土耳其语广播,中文语音提示登机信息,无需反复查看手机。
2. 教学增强器:历史课堂的生动演绎
学生佩戴AI眼镜学习兵马俑知识,3D动画与讲解同步呈现,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3. 手术智能搭档:外科医生的隐形助手
医生术中调取患者CT影像,AI推荐手术方案,专家远程同步画面,提升手术精度。
4. 工业维修指南:巡检员的电子手册
电力工人扫描设备识别故障,眼镜自动显示维修步骤,语音指令完成记录。
5. 骑行导航仪:城市通勤的安心伴侣
骑行者获得实时路况提示,语音操作接电话,转弯导航精准到米。
6. 个人健康教练:运动数据的实时分析师
跑步时监测心率步频,游泳中纠正动作误差,AI眼镜成为全天候健身顾问。
7. 文旅讲解员:景点的智能导览
游客观赏太湖石,眼镜自动讲解历史典故,无需导游或扫码。
8. 安防巡查眼:大型活动的沉默守卫
安保人员识别人群异常,标记可疑行为,数据同步指挥中心。
AI眼镜要成为“下一代终端”,仍需跨越三大门槛:
第一是佩戴舒适度。多数产品重量超40克,长时间佩戴压迫鼻梁。如何平衡功能与轻便性是关键。
第二是隐私保护。镜片内置摄像头和麦克风,易引发监控担忧。厂商需在技术上确保数据安全,消除用户疑虑。
第三是交互自然性。语音操控在公共场所尴尬,眼球追踪体验生涩。未来交互需做到无声无感。
智能手机重塑了人与世界的连接,AI眼镜则试图定义新交互范式。Meta通过Aria眼镜收集多模态数据,探索数字化感知;苹果专注时尚设计,打造轻量终端;中国厂商如小米和李未可从实用场景切入,成为日常助手。三种路径背后,是AI如何融入人类生活的哲学之争——这场视线争夺战,将决定下一个时代的入口。
(作者胡逸为数据领域专家,著有《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