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淮北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干部职工在乡镇公务活动期间用餐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市直单位工作人员下乡就餐时实行刷卡自费制,在指定食堂用餐,基层不得安排接待或安排陪同,从源头上杜绝公务接待中的浪费和不正之风,确保党政机关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政策落到实处。淮北、安庆、马鞍山等地推广的“放心公务餐”模式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公务人员下乡自费就餐、“不安排、不陪同”已成为刚性要求。
一张小小的就餐卡,表面上看只是用餐方式的小幅调整,实际上是对传统公务接待机制的一次深刻变革。长期以来,上级干部到基层开展工作,用餐安排往往陷入尴尬境地:基层单位担心招待不周影响上下级关系,安排陪同又耗费精力;上级干部也感到为难,既要遵守规定又不能显得不近人情。这种心理博弈导致双方不得不遵循不成文的“惯例”,增加了额外负担。
“放心公务餐”的推行带来了积极变化,让公务用餐回归本职,实现了“双向减负”。上级干部不再为用餐费用纠结,只需持卡即可在定点食堂按标准自费用餐,流程简洁透明,既避免了“人情债”,也规避了违纪风险。对基层单位而言,则彻底卸下了接待重担,无需为安排用餐、陪同事宜费心,也不再处理繁琐的报销手续,从而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将制度固化在操作流程中。借助全市联网的结算系统,每笔消费均有记录,每个环节都可追溯,有效杜绝了补开公函、一函多用、虚报接待等隐形变异问题。近年来,四川、江西、浙江等地推行的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政策,同样是通过技术赋能强化制度刚性,构建智慧监督体系。为公务接待设置“防火墙”,正是运用科技手段编织“不能腐”的防护网,既保障干部廉洁,也净化政治生态。
公众更乐于见到实实在在的转变。当干部不再围坐饭桌应酬,而是端起餐盘与基层同志边吃边谈工作,这样的场景比任何宣传都更具说服力。正如古语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此项改革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它切中了干部群众的核心诉求。
当然,好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未来,应进一步扩大食堂覆盖范围,尤其要保障偏远乡镇的供餐能力,确保每位下乡干部都能便捷用餐。同时,需防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毕竟习惯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当用餐不再成为负担,工作关系将更加纯粹高效。(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