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伦理思想创新论坛在厦门举行:聚焦时代变革中的道德挑战

小编 15 0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厦门大学哲学系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共同策划的“伦理思想创新论坛”首次会议在厦门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三十多位顶尖伦理学专家,围绕伦理学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应用展开了深度对话。

首届伦理思想创新论坛在厦门举行:聚焦时代变革中的道德挑战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张曦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伦理学学科的百年传承,指出自建校初期设立伦理学课程以来,厦大始终保持着学术创新活力。他强调,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过程中,伦理学应主动回应技术革命带来的伦理难题,开展跨学科研究,为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演讲中剖析了当代伦理学面临的深刻挑战。他认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正重构社会价值体系,这种变化已超出传统伦理学的解释范围。面对单边主义思潮,中国伦理学需要建立本土话语体系,通过学术创新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哲学不应被动反映时代,而应主动塑造时代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张霄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指出,应用伦理学被纳入教育部学科目录标志着伦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新设立的生命伦理、科技伦理等五个二级学科,将推动伦理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应对社会现实问题提供方法论支持。

论坛发起人张曦教授阐述了“伦理思想创新论坛”的长期规划。他表示,在全球文明变革的背景下,伦理学需要从经典阐释转向问题导向研究,整合中西思想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伦理理论体系。

在主旨演讲环节,万俊人教授以“哲学与时代的辩证关系”为题,强调当代哲学应打破学科界限,以跨文化视野重构价值体系。面对技术失控风险,伦理学需在文明层面引导发展方 向,避免人类陷入工具理性陷阱。

樊和平教授深入剖析了应用伦理学的实践风险。他指出,伦理学在介入现实时需警惕“学术空心化”倾向,应坚守文明守护者的定位,既不能沦为技术附庸,也不应脱离具体情境空谈理论。真正的应用伦理学应当参与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塑。

李建华教授提出“事件化伦理”新范式。他认为伦理规范应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而非简单套用抽象原则。这种方法注重多元价值的协调,要求学者深入生活现场,在文化语境中把握伦理问题的特殊性。

邓安庆教授从全球视野探讨了伦理学的存在论基础。他指出,传统哲学范式已难以应对全球化挑战,需要建立基于个体自由与集体善的伦理机制。全球伦理不应止于宗教对话,而要在哲学层面构建人类共存的价值基石。

分组讨论首场聚焦女性伦理学研究。东北农业大学武卉昕教授系统梳理了俄罗斯伦理思想演变脉络;吉林大学曲红梅教授重新诠释了康德世界公民理论的当代价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惠媛教授分析了但丁伦理思想中的帝国理论;首都师范大学朱慧玲教授批判了主流正义理论中的性别盲点;华南师范大学詹莹莹教授比较了麦金太尔与威廉斯对现代性道德的反思。

第二场报告中,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通过社会现象分析揭示了当代道德认同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张霄教授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范式创新;中国社科院张永义研究员批判了国际伦理学的理论局限;苏州大学陈进华教授论证了应用伦理学的原创性方法论。

第三场讨论深入古典伦理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刘玮教授重新解读了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南京师范大学陶涛教授分析了斯多亚学派命运观与现代决定论的关系;中南大学周谨平教授反思了多元社会中的宽容悖论;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对传统“辞让”美德进行了现代性批判。

第四场会议聚焦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化。南京大学韩玉胜老师重构了儒家德教体系的历史逻辑;东南大学高广旭教授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实现路径;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教授提炼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标识;厦门大学张会永教授拓展了伦理共同体的边界范畴。

第五场报告呈现了方法论创新。浙江大学林志猛教授揭示了尼采权力意志的价值建构功能;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比较了先秦儒道价值判断范式;厦门大学冯兵教授系统阐述了朱熹孝论的思想体系;兰州大学张言亮教授构建了道德推理的新模型。

收官环节中,东南大学庞俊来教授反思了伦理学学科身份危机;厦门大学王凯立助理教授重新评估了朱子伦理学的现代诠释;弗赖堡大学钱诚博士分析了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伦理维度。

本次论坛彰显了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创新活力。学者们认为,在技术革命与文明转型的关键期,伦理学应当加强跨学科对话,构建既扎根本土又面向世界的理论体系,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伦理学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