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设立:破解托育人才短缺新路径

小编 10 0

南方周末报道显示,2025年4月,山东女子学院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共同获准设立全国首个普通本科层次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今年秋季开学季,两所高校迎来了该专业的首届本科新生。

高等院校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是精准对接社会热点的举措,也是应对现实需求的直接响应。双职工家庭面临的“孩子谁来看护”难题,一直是政策制定的重点方向。对于那些缺乏老人协助带娃的双职工父母而言,社会化的托育服务需求尤为迫切。当前托育服务体系仍存在显著不足,例如托育机构质量参差不齐、育儿嫂专业水平不一,以及针对1岁半以下低龄婴儿的托育服务供给稀缺且费用高昂等问题,持续困扰着年轻家长。

2025年9月9日,山东女子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2025级新生报到。(受访者供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群体规模接近3000万,其中超过30%的家庭存在托育服务需求。高校通过专业设置开展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现了教育领域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洞察。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要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科学设定招生规模、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将安全照护等核心能力纳入教学体系,加速培养专业人才。”

将这类专业通俗称为“带娃”专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认知的刻板化。长期以来,婴幼儿照护工作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情感投入常被轻视,或被简单归为体力劳动范畴。如今高校设立本科专业,正是为了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婴幼儿照护并非简单的看管工作,而是关乎儿童早期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科学干预,是一项需要专业素养支撑的重要事业。

山东女子学院为该专业首学期设置了教育学概论、管理学基础、普通心理学、婴幼儿保育学等课程。这表明该专业是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过去,托育从业人员多依赖短期培训或经验传授,缺乏统一标准与理论支撑。本科教育通过四年制培养体系,结合理论与实践,旨在培育掌握儿童发展规律的综合型人才,这将有力推动托育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进程。

只有当从业人员接受系统化培训,打破“带娃无技术含量”的偏见,才能提升该行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职业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建设高素质专业队伍,是优化托育服务质量、缓解家庭育儿压力的核心支撑。

专业设立只是一个开端,我们期待这批经过科学培养的专业人才未来能以先进理念服务家庭,更作为行业引领者推动托育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希望人才培养能与普惠托育供给、育儿假政策等社会支持措施协同发力,为年轻父母构建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