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陶知闲
信德新材(301349.SZ)的重要股东近期启动减持计划,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公司第四大股东尚融宝盈(持股584.52万股,占比5.73%)与关联方尚融聚源(持股30.76万股,占比0.3%)联合宣布,拟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的股份。
从表面数据看,信德新材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0亿元,同比提升41.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981.37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亏损1416万元大幅改善,同比增长169.28%,呈现扭亏为盈态势。
但业绩向好的背后,股东为何选择集体减持?
业绩表面逆袭难掩主业疲软
2025年上半年,信德新材交出的成绩单看似亮眼。公司在财报中强调,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主要产品价格回升与销量增长的双重驱动,同时产品结构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及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了毛利率改善。
然而深入分析发现,这份"逆袭"成绩单背后隐藏着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隐忧。上半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实际为亏损378万元,表明剔除短期因素后,核心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
归母净利润的增长更多是低基数效应与短期因素叠加的结果。2024年信德新材营收8.1亿元,同比下滑15%;归母净利润亏损3304万元,同比暴跌180%,扣非净利润亏损高达5668万元。在低基数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的利润回升带有明显修复特征,但扣非净利润持续为负,揭示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尚未真正恢复。
细究财报可以发现,在业绩改善的同时,信德新材的财务结构正面临多重挑战。存货积压、应收账款激增与经营性现金流转负,共同构成了公司的流动性压力测试。
截至2025年6月末,信德新材存货余额达2.97亿元,较2024年末的2.1亿元增长41%;应收账款余额2.75亿元,同比增幅65%,远超营收41.31%的增速,两者增长明显失衡。

"存货大幅增长41%,可能反映出公司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导致备货超出实际需求,或是下游客户提货速度放缓造成产品积压。"注册会计师赵彤分析指出。作为锂电产业链上游的负极包覆材料供应商,若后续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或产品价格波动,高库存将面临减值风险。2024年公司已计提存货减值损失390万元,2025年存货规模进一步扩大,减值压力只增不减。
应收账款快速增长则暗藏回款风险。2024年信德新材计提应收账款减值损失546万元,而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同比激增65%。在锂电行业竞争加剧、下游企业资金链紧张的背景下,回款周期可能延长,坏账风险显著上升。
"应收账款增速远超营收,可能是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放宽信用政策,如延长账期、降低付款门槛等,但这相当于变相垫资经营,会加剧资金占用压力。"赵彤补充道。

存货与应收账款的双重压力直接导致信德新材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失血。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66亿元,呈现大幅净流出。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和2023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分别净流出6993万元和6701万元。"经营性现金流是衡量企业造血能力的关键指标,连续为负表明主营业务不仅未能创造现金,反而在消耗存量资金。"赵彤表示,"存货占用大量资金,应收账款回收缓慢,加之销售费用上升,多重因素导致现金流紧张,若不能及时改善,将影响公司正常运营。"
毛利率持续下滑,股东开始逃离
信德新材的盈利压力还体现在毛利率的持续下行。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从53%一路下滑至11%,五年间跌幅超过40个百分点,核心盈利能力不断削弱。

这一趋势与行业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自2023年以来,锂电产业链竞争白热化,降本压力向上游传导,负极材料行业价格战激烈,负极包覆材料价格大幅回调,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产能利用率出现明显分化。
根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2025年1-6月,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117万吨,占比高达91%,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高占比意味着市场竞争集中在技术成熟、规模优势明显的头部企业,中小厂商的议价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新能源材料行业分析师王健指出。信德新材主营的负极包覆材料盈利能力与负极材料行业景气度高度相关,当负极材料价格下行、行业盈利承压时,包覆材料企业的毛利率自然受到冲击。
尽管信德新材提出"优化产品结构、聚焦高软化点产品"以稳定价格,但毛利率数据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竞争力。2024年公司毛利率仅5%,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11%,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与2020年高点相距甚远,表明公司在产品竞争力方面仍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