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第七届“大数据与营商环境”学术研讨会与城市活化研究院主办的“城市活化观察”系列沙龙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上海大数据联盟、Timer城市活化研究院共同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会务执行,新诤信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非标商业主理人发展大会、文创新势力超级私董会提供特别支持,Mall先生担任战略合作媒体。
本届研讨会以“重塑城市活力:向非标商业借鉴什么”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城市更新转型、非标商业模式创新及活力场景营造等热点主题。会议汇聚了大数据、文化创意、商业设计等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参与单位包括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大数据联盟、城市活化研究院、同济大学、立冬文化、艺述事、异云文化、信置私募、瑞安新天地鸿寿坊等机构。人民网、文汇报、东方网等主流媒体受邀到场进行专题报道。
研讨会开幕环节特邀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上海大数据联盟秘书长兼上海超算中心主任李根国发表开幕致辞。
齐晓斋在致辞中强调,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推动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向文旅、康养等服务型需求倾斜。商业创新需聚焦业态融合,成功的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为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打造适宜环境,从而形成人气热点与自发传播。非标商业如滨水商业、公园商业等形态兴起,更契合家庭亲子、社交休闲需求,实现商旅文创深度融合。
沈开艳指出,本届研讨会聚焦“重塑城市活力:向非标商业学习什么”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议题。该命题源于对消费逻辑变革、实体商业挑战与城市活化动力的深刻洞察。当前消费范式正在重构,收入增长、代际变迁与技术革命推动需求从功能型转向情感型,体验经济成为主流。传统购物中心面临“盒子式”模式困境,而非标商业凭借个性化、在地化特质焕发活力。学习非标商业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时代回归人本主义,珍视城市多样性,以创意激活空间。大数据应成为这一进程的助推器而非束缚。
李根国表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引领下,上海商业转型走在全球前沿。淮海路、南京路等商圈具备国际影响力。数字化浪潮重塑城市运营与产业形态,商业领域率先实现数字化者将赢得先机。他还介绍了上海超级智算中心的发展历程,该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为气象、科研及人工智能提供算力支撑,赋能行业创新。
会议第二环节“城市转型:传统商业与非标商业的对话”由城市活化研究院萧黎主持。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伯超副研究员在《消费市场的“变”与“不变”》报告中指出,消费重心正向服务消费转移,高端消费趋向文化、科技等“悦己型”领域,国货品牌加速崛起。变化之中,“情绪价值”始终是消费本质,不同时代消费者获取情感满足的方式各异。
城市活化研究院创始发起人徐锦泉在《问题导向看非标商业——从短期景观到长期生态》演讲中提出,非标商业需回归商业本质,以“耐心资本”为基础,深耕在地运营,构建从交易到价值共生的长效机制。
瑞安新天地鸿寿坊总经理王莹以普陀区鸿寿坊项目为例,探讨城市更新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公益与商业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立冬文化首席商业运营官姚奕同在《非标空间和主理人商业的发展状况》中指出,非标商业是以人为驱动的社会创新组织,其价值在于打破框架、促进多元。关键在于平衡效率与内容,让非标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艺述事博物集主理人于琳在《IP赋能:寻找非标商业空间的内容支点》中强调,博物馆IP正成为激活非标商业的重要力量。非标商业超越传统逻辑,打造情感联结与文化内涵的体验场域。博物馆IP凭借稀缺性、内容储备与跨界性,助力商业建立差异化、降低成本、吸引客群。案例显示,泰特现代美术馆、上海西岸等通过艺术IP成功激活区域价值。
首轮圆桌讨论“传统商业和非标商业形成共识的意义”邀请艺述事管理合伙人于飞、异元文化创始人李翔、城市活化研究院沈玉峰等嘉宾。李翔从二次元实践强调年轻人群是非标商业基础;王莹指出非标业态需精准定位与可持续盈利;沈玉峰认为非标商业本质是回归人本价值观;姚奕同以“大同汽水”案例证明非标品牌可复制;于飞强调专业性是成功关键,倡导文化体验空间共享模式。
第三环节聚焦“城市活力需要什么样的‘场景’”。异元文化创始人李翔在《二次元嵌入商业空间,活力的边界在哪里?》中分析二次元业态现状,指出其成功源于情感价值、社群互动等因素,但需关注文化真实性、商业可持续等边界问题,避免表面模仿。
同济大学博士后王溪在《上海街区:我亲历的“消费空间治理”》中以慎成里更新为例,分享空间治理实践。通过复原“老虎灶”历史记忆打造新IP,强调“留人留房”为核心,业态聚集需契合社会网络,避免社会维度缺失。
信置私募基金康红恩在《电商“即时零售”,社区生活商业何去何从?》中剖析商业三大关系:供求关系呈现结构变化;线上线下进入新阶段,需减少创新外部性;商业与生活关系上,商业可塑造生活多样性。非标商业需遵循主流逻辑,社区化与产业化重塑商业形态。他提出商业新发展四路径,呼吁深化逻辑研究促进行业可持续。
第二轮圆桌“城市活力衰退的原因与破局路径”邀请王溪、康红恩、上海社科院谢妮芸、迈柏工程咨询余畅参与。余畅从设计角度指出景观提升可催生商业活力;王溪以永嘉路案例强调弹性治理与社区自治;康红恩分析线上扩张对实体冲击;谢妮芸重申把握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