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批复》),这一政策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为热点议题,也是对党员干部执行力和创新能力的直接考验。
此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化配置”,核心在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有效服务的协同。过去,在要素流动和资源分配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习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和干预。当前,政府职能需转向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对党员干部而言,这相当于一次自我革新,必须克服“权力依恋”和“市场疑虑”的思维惯性,提升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管理经济的能力,并主动调整不适应的工作模式。
聚焦“要素”领域,这是一项全新挑战。商品市场经过长期发展已较为成熟,商品和服务基本依靠供需关系实现自由流通和市场定价。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以劳动力要素为例,户籍限制、社保转移接续难题以及就业结构矛盾等问题,都限制了劳动力的高效配置。从商品市场化扩展到要素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更高质量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解读《批复》可见,改革不仅针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着力消除流动障碍、提升配置效能;还涉及技术、数据等新要素,需要在产权界定、价格形成、流通机制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寻求突破。面对诸多未知领域,党员干部亟需展现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
改革成效的取得,归根结底依赖于正确的思维方式。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要素向高效领域流动,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市场潜力;同时打破行政分割和区域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新发展格局形成,促进我国市场由大规模向高质量转变。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支撑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往部分地区出现的内卷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与要素配置失衡有关。党员干部应强化全局观念,算大账、谋长远,从整体视角认识和推进改革。
改革引领进步,创新驱动发展。本次改革确定了十个试点地区,作为新的“改革前沿”,需要发扬“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和“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广大党员干部应勇于承担使命,积极实践探索,认准方向后持之以恒,为全国改革积累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注入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