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县域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首店经济"正从一线城市加速向县域渗透。今年8月,浙江省率先发布《加快推进首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县域引入品牌首店,计划到2027年实现新增首店2000家以上、形成50个以上首店集聚区的发展目标。这一政策举措标志着"首店下沉"已从市场自发行为升级为系统性政策实践,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收益的现实挑战。
政策红利叠加消费升级:县域首店经济迎来爆发期
县域市场正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县乡市场(含镇区和乡村)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38.8%,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增速持续高于城区市场。麦肯锡研究测算显示,到2030年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将贡献约66%的新增消费额。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从供给侧为县域首店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明确支持优质品牌向县域延伸,推动"首店下沉"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仅是发展基础,县域首店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三大核心要素:供给端与本地消费需求的匹配度、政务服务对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能力、数字化工具对客户粘性的提升效果。业内专家指出,只有实现品牌影响力、政务服务效率(如通关便利化、展会扶持)与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协同发展,县域首店才能突破"开业热闹"的短期效应,真正成为拉动区域消费的长效引擎。
发展瓶颈显现:县域首店面临"水土不服"难题
长三角部分县域的实践案例已暴露出增长隐忧。以昆山为例,2025年上半年金鹰国际购物中心集中引入8家"昆山首店",开业初期客流同比提升超30%,但后续销售数据显示,这一流量高峰未能转化为持续消费,呈现典型的"脉冲式"波动特征。
县域消费基础的先天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2024年长三角县域常住人口密度仅为一二线城市的三分之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导致消费能力与频次相对有限;同时,县域居民活动半径较小、碎片化消费时间特征显著,进一步降低复购意愿。业内人士分析,若品牌不能针对县域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与运营策略,极易陷入"开业即顶峰"的营销陷阱。
同质化竞争与资源错配问题同样突出。在"首店招商"政绩导向下,部分地区出现同一业态密集布局现象,导致"首店"稀缺性被稀释。以杭州咖啡市场为例,杭州市咖啡行业协会统计显示,全市3000余家独立咖啡馆中仅20%实现稳定盈利,多数陷入"开关店循环"。县域市场更面临高端品牌水土不服风险,部分地区盲目引入奢侈品、高端餐饮首店,忽视本地以性价比消费为主的市场特征,导致"招商热、经营冷"的尴尬局面。
破局路径:构建县域首店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长三角县域发展首店经济需从政策创新、区域协同、数字赋能三方面突破。上海推出的"首发上海3.0"政策框架提供了可借鉴经验,通过展会补贴(全球新品首发活动最高补贴50万元,首发季上浮至60万元)、高能级首店奖励(亚洲及以上级别100万元/首发季120万元)、进口便利化措施等组合拳,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商业回报。
县域层面应因地制宜打造"首店服务包",重点优化审批流程与政务服务。建议设立首店服务专窗,提供从选址评估到合规审批的一站式服务,通过简化检验通关、优化物流配套等举措,降低企业落地成本。专家建议,县域不必盲目复制一线城市高额补贴模式,而应聚焦服务效率提升,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区域协同发展是破解同质化难题的关键。长三角县域产业特色鲜明(如义乌小商品、柯桥纺织、永康五金),为"错位首发"创造条件。建议建立跨区域首店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展会信息、品牌资源与产业匹配数据,引导品牌根据县域特色定制首发策略。无锡梁溪区近期通过构建"首发经济朋友圈",联合腾讯音乐、喜马拉雅等平台开展跨区域场景联动,成功实现资源互补与效应放大。
数字化工具是提升首店复购率的核心抓手。即时零售数据显示,2025年7月淘宝闪购活动中,长三角623个县餐饮订单环比翻倍,"万单店"数量激增274%,义乌表现尤为突出;非餐店铺入驻量与营收均实现月环比翻倍增长,验证了"线下体验+线上复购"模式的可行性。建议县域首店加强AI选品、虚拟展陈等技术应用,政府可联合电商平台推出"首店上新流量扶持计划",帮助品牌实现客流沉淀与持续转化。
综合来看,县域首店经济需构建"政策保障-区域协同-数字赋能"三位一体发展体系:通过政务服务优化降低制度性成本,依托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布局,借助数字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只有形成品牌吸引力、区域协同力与数字运营力的合力,才能推动县域首店经济从"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增长极"。
长三角
2025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举行
8月21日,2025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嘉善举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捷致辞并为开发者联盟授牌,表示将以大会为契机,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绿色发展样板区和区域协调新标杆。自2019年示范区成立以来,已形成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和标志性项目。大会吸引三峡集团、同济大学等联盟单位及两省一市相关负责人、企业和智库高校代表参会。(来源:浙江日报)
上海
上海发布"AI+制造"实施方案,三年培育3000家智能化企业
8月19日,上海正式发布《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三年内推动3000家制造企业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100个智能产品和100个示范场景,发展约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方案聚焦高端装备、钢铁、集成电路等10大行业,鼓励发展工业智能体,突破工业AI"高门槛、高成本、高风险"瓶颈。上海还成立宝联登、工业智算云、工业语料库三大平台,完善数据治理与算力支撑,降低应用门槛,推动AI在制造业规模化落地。(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运行
近来上海"超大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项目"入选国家数据局首批63个试点项目。该空间通过多维度授权策略和区块链"上链存证",解决供数不顺畅、用数不放心、流动不可信等难题,确保数据合规、安全、可信流通。目前已吸引近300家企业入驻,形成300余个数据产品,调用量达数亿次,广泛应用于汛期防控、普惠金融等场景,累计支持放贷超千亿元。同时,鼓励行业龙头建设金融、医疗、制造等领域数据空间,推动全国数据大市场互联互通。(来源:解放日报)
江苏
江苏发布首批次新材料认定,33项产品入选
8月14日,江苏发布首批次新材料认定结果,共33项产品入选,服务于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涵盖光刻胶、单晶叶片合金、石墨烯、石英舟、金刚石线锯、智能控温薄膜等关键材料。此次认定旨在破解新材料产业应用瓶颈,省工信厅等七部门推出政策、资金和基金支持,并推进《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条例》立法。(来源:新华日报)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
8月20日,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主题为"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大会发布数算网调度平台、广域网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基带电路AI设计工具链等成果。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强调"网—算—数"协同,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提出打造全球未来网络创新枢纽。大会设主论坛、18场分论坛及成果发布、科技大赛和展示等活动。(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
杭州上城区发布十大AI机会场景
8月18日,杭州上城区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暨具身智能先导区动员会,现场展示无人机与机器狗"接力"送咖啡,发布首批十大AI机会场景,涵盖时尚消费、文化旅游、跨境电商等。湖滨步行街将建"AI黑科技首发街区",钱塘智慧城打造"数字能源港"。上城推出AI场景服务平台,提供智能撮合,并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建设创新生态。(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发布三大百亿级基金集群
8月22日,浙江发布三大百亿级基金集群——"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基金""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基金""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首批规模约150亿元,聚焦硬科技、国企转型、资本市场发展。大会签约24个拟投项目,涵盖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预计带动社会资本超200亿元。三大基金将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链,全面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来源:浙江日报)
安徽
合肥派河港创新模式助力"新三样"高效出海
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派河港成为"新三样"产品出海新通道。港口货物以汽车和家电为主,"新三样"占比约两成。今年上半年安徽出口"新三样"371.3亿元,同比增长67.8%。合肥片区创新"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等模式,取得第九类危险货物装卸资质,实现危险品申报一次完成、全过程不开箱,物流成本下降约15%,单箱节省3000—5000元,运输时效提升1—2天。新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合肥在区域经济和国际航运网络中的地位。(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人工智能+"大会聚焦高价值应用场景
8月20日,安徽省举办"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大会暨产业资本对接大会。大会聚焦智能算力、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八大热门场景,发布《2025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高价值场景报告》。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智能算力已达30000P,规上企业894家。亳州、蚌埠、马鞍山等地出台专项方案,马鞍山提出到2030年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大会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对接平台,促进资本与企业深度合作。(来源:安徽日报)
(本文作者周子怡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奎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