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豪宅抛售潮:深圳富豪陈红天13亿港元巨亏背后的资本沉浮

小编 43 0

当顶级豪宅沦为债务抵押品,商界大佬的财富神话如何破灭?从亚洲楼王到银主盘,陈红天们的资产缩水轨迹揭示了怎样的市场警示?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清炫

· · ·

香港楼市惊现历史性亏损!山顶歌赋山道15号豪宅以7.9亿港元成交,较2016年买入价暴跌13.1亿港元,创下香港住宅市场单笔最大亏损纪录。这笔亏损额度足以在九龙购置一套全新顶级豪宅,引发市场对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风险的广泛讨论。

该物业原持有人为祥祺集团主席陈红天,这位曾活跃于深港商界的神秘富豪,其财富沉浮轨迹正成为观察中国民营企业家发展历程的典型样本。

作为深圳地产界标志性人物,陈红天素以敢言著称,早年曾公开评论地产界知名人士,其主导的"同心俱乐部"汇聚了比亚迪王传福、顺丰王卫等深圳顶尖企业家,鼎盛时期会员企业资产总额逾1.5万亿元。

巅峰时期的陈红天构建了庞大的商业版图,包括香港红磡祥祺中心商业综合体、亚洲顶级豪宅"傲璇"等地标物业,2016年以21亿港元购入的歌赋山道15号更是创下当时全球豪宅呎价纪录。根据2022胡润全球房地产企业家榜,其个人财富估值达355亿元人民币,位列内地地产富豪第十三名。

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变化,这位昔日地产大亨陷入流动性危机,多宗核心资产被迫通过司法程序处置。从私人飞机到超级豪宅的资产变现,折射出中国企业家在市场周期波动中的生存挑战。

/ 豪宅抛售链:从亚洲楼王到银主盘的坠落 /

歌赋山道15号的交易数据揭开了豪宅市场残酷的一面:2016年以21亿港元购入时,该物业以22.74万港元/平方呎的价格刷新全球豪宅单价纪录,如今转手价仅为购入成本的37.6%。这座占地1.8万平方呎的六层独立屋,配备六房六套顶级配置,曾是全球豪宅市场的标杆项目。

▲香港山顶歌赋山道15号 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据香港土地注册处资料显示,该物业于2023年8月被东亚银行接管,经历多次流拍后,最终以低于评估价40%的价格成交。这已是陈红天近两年处置的第三宗核心资产,其财富缩水轨迹呈现加速态势。

▲陈红天 图片来源:同心俱乐部

祥祺集团在2023年5月发布的声明中指出,受大客户合同终止及内地业务调整影响,集团出现阶段性流动性困难导致债务违约激增。香港高等法院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陈红天及其关联企业未偿还债务总额已超过50亿港元。

资产处置清单显示其豪宅资产正批量缩水:2023年"傲璇"豪宅以4.2亿港元出售,较2015年购入价仅微涨8%,远低于同期香港豪宅市场平均涨幅;2024年底,集团香港总部祥祺中心以26.5亿港元转让给香港都会大学,较2016年买入价亏损41.1%,成为教育机构抄底商业地产标志性案例之一。

▲豪宅"傲璇"图片来源:同心俱乐部

这些交易数据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当高杠杆遇上市场下行周期,即便是顶级豪宅也难逃资产缩水命运。中原地产研究部数据显示,2016-2024年间,香港山顶区豪宅平均价格下跌27%,而陈红天持有的三个核心物业平均跌幅达36%,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 资本狂飙时代:从怼王石到布局全球的野心 /

陈红天的商业生涯充满戏剧性转折。这位从服装贸易起家的深圳企业家,在90年代房地产浪潮中迅速积累资本,2007年成立祥祺集团后,通过多元化投资构建起横跨地产、金融、矿业的商业帝国。

在2015年"宝万之争"中,陈红天发表《谁是野蛮人?》署名文章,公开支持宝能系姚振华,其犀利言论使其成为财经媒体焦点人物。2022年在大湾区青年论坛上的发言更引发热议,他提出"长和系市值不足2000亿港元"的观点,展现出挑战传统商界权威的姿态。

支撑其行业话语权的,是他一手打造的"同心俱乐部"商业联盟。这个汇聚122家深港企业的精英组织,包含74家上市公司,鼎盛时期关联资产规模达1.5万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极具影响力的商业力量。2015年会员集体出资8.8亿元购置福田CBD楼宇作为永久会址的举动,彰显了该圈层的资本实力。

通过与潮汕商帮联姻、深度参与深圳城市更新项目,陈红天的商业版图持续扩张。2015-2017年间,其在香港市场豪掷70亿港元购置物业,形成"住宅+商业"的资产组合,当时的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是对冲内地房地产调控的战略布局。

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陈红天联合香港企业家张松桥进军英国房地产市场,以高杠杆模式收购伦敦加拿大广场20号等商业地标。当时的财务模型显示,在低利率环境下,租金收入足以覆盖融资成本,但后续英国脱欧、加息周期等黑天鹅事件,导致这些投资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英国商业地产咨询公司MSCI数据显示,2022-2023年间伦敦金融城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从8%升至12.5%,租金水平下降18%,直接导致陈红天持有的英国资产出现严重现金流缺口。2023年祥祺集团公告显示,海外业务违约债务占总负债的62%,成为流动性危机的主要诱因。

/ 大佬退场启示录:高杠杆游戏的终局 /

陈红天并非孤例,近年香港豪宅市场涌现的"大佬抛售潮"呈现出惊人的相似轨迹。高银集团潘苏通、美亚集团陈秉志等商界名人,均因相似的财务困境处置核心资产,勾勒出经济周期中财富洗牌的残酷图景。

高银集团创始人潘苏通的经历更具戏剧性。这位从汽车司机逆袭的香港富豪,2015年以122亿美元身家跻身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六位。但其主导的天津117大厦项目(规划高度597米)因资金链断裂停工,成为中国摩天楼烂尾典型案例。2022年起,其持有的傲玟豪宅项目(估值170亿港元)、深水湾道75号别墅等资产相继被接管,上演了财富帝国崩塌的完整剧本。

2024年5月,"磁带大王"陈秉志持有的薄扶林域多利道188号独立屋被富邦银行接管,这座占地1.5万平方呎的海景别墅,1997年买入价2350万港元,2024年估值达4.3亿港元,虽账面升值17倍,仍因3.5亿港元债务违约被迫易主。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24中国高净值人群风险报告》指出,这轮大佬资产崩塌呈现三大共性:一是过度依赖抵押融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72%),二是全球化布局遭遇地缘政治风险,三是缺乏跨周期资产配置策略。报告显示,2020-2024年间,香港法院受理的亿元级豪宅抵押违约案件增长210%,反映出高杠杆模式在市场下行期的脆弱性。

歌赋山道15号的新买家身份尚未公开,但市场消息显示为东南亚家族办公室。这宗交易不仅刷新香港豪宅亏损纪录,更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策略转变的风向标——当流动性收紧遇上经济周期调整,即便是顶级豪宅也难以维持"永不下跌"的神话。

从21亿港元购入到7.9亿港元抛售,陈红天的豪宅投资史,恰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沉浮的缩影。半山豪宅的门牌依旧,但主人的更迭,正在书写着新的财富规则。

参考资料:

《香港住宅史上最大亏损纪录诞生!原业主系深圳神秘富豪陈红天,身家曾达 335 亿元,9 年前天价买入,如今巨亏 13 亿港元卖出》,每日经济新闻

《深圳神秘富豪 " 踩雷 " 英国商厦!自住豪宅被拍卖,曾是亚洲楼王》,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