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微波炉的提示音响起,短短几分钟内,隔夜饭菜、凉透的外卖便能重新热气腾腾,成为不少人便捷的用餐选择。
然而,在享受这份便利与美味的同时,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健康威胁——“微塑料”正悄无声息地随着食物进入人体。

尽管我们不会直接食用塑料,但现代生活已被各类塑料制品紧密包围。
外卖餐盒、购物塑料袋、饮料瓶、婴儿奶瓶、食品保鲜袋及保鲜膜等,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食品包装中,塑料包装的占比已超过50%[1],其应用之广泛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塑料制品凭借其卓越性能带来了极大便利。
塑料具有出色的阻透性,能有效防水防尘,且耐冷耐热性能良好,还能防止食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受到挤压损坏,因此成为包装和携带食品的理想材料之一。
但公众真正担忧的,是那些隐匿的“塑料碎片”如何通过食物进入并沉积在人体内。


2023年7月,国际权威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聚焦塑料容器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释放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塑料颗粒释放的关键因素:温度越高,塑料容器释放到食物中的塑料颗粒数量越多。实验数据显示,仅需微波加热3分钟,塑料容器就会向食品中释放大量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每平方厘米容器表面可释放超过20亿个纳米塑料颗粒和400万个微塑料颗粒[2]!
微塑料通常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及颗粒,而纳米塑料的尺寸更小,直径多在1微米(0.001毫米)甚至0.1微米(0.0001毫米)以下,这使其能够轻易穿过人体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3]。

(微波加热3分钟,可出现几十亿个塑料颗粒[2])
此外,研究还发现,当塑料容器用于盛装液体(如水、牛奶等)并进行加热时,释放的微塑料颗粒数量要远多于盛装固体食物的情况。
不过,若仅将塑料容器用于食品或饮料的冷藏存储,而非加热,则其释放的微塑料数量会显著减少。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曾发布报告指出,仅通过饮水这一途径,一个人每周摄入的微塑料颗粒就接近1800个!
而贝类等海鲜则是人体摄入微塑料的第二大来源,每周摄入量约为182个[3]。

(一个人每周潜在摄入微塑料的数量。依次为:喝水、贝类、啤酒和食盐[3])
更令人警惕的是,科学研究已在人体多个重要器官中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
● 大脑
纳米塑料不仅能够进入大脑,还可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相互作用,这可能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5]。
● 胎盘
微塑料颗粒可能穿透胎盘屏障。研究表明,在过去15年中,胎盘组织中微塑料颗粒的数量和尺寸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6-7]。
● 心脏
有研究在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提示微塑料可在心脏中蓄积并长期留存[8]。
● 血液
2022年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一发现意味着微塑料可能已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9]。
● 肠胃
人体粪便样本中已能检测出9种不同类型的微塑料。研究同时发现,肠道疾病患者粪便中的微塑料颗粒数量是健康人群的1.5倍[10]。
● 肺脏
据估算,一名儿童每年通过呼吸吸入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可达3.5万至4.5万个[11]。


通常情况下,正规塑料制品的底部会印有一个三角形的回收标志及编号:

不同编号代表不同的塑料材质及特性。若能科学、正确地使用,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例如,标号为5的PP(聚丙烯)和标号为7的PC(聚碳酸酯)塑料制品耐热性较好,可在120℃的高温环境下使用,适用于盛放热水或进行微波炉加热。

然而,当前针对塑料制品的相关检测与评价标准中,并未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纳入考量范围。
由于其粒径极小,这些塑料颗粒能够轻易进入并抵达人体中那些“本不该到达”的部位。
若长期在体内累积,当达到一定浓度后,便有可能对人体器官和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为尽可能降低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健康的潜在危害,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减少使用塑料容器盛放食物和饮料进行微波炉加热;
2. 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制品包装和储存食物,尤其是温度较高的滚烫食物;
3. 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可选用布袋、陶瓷碗、玻璃或金属饭盒等替代品;
4. 妥善处理废弃塑料制品,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守护自身健康。

审核专家:蔡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食品包装发展趋势[J].中国果菜,2016,36(09):35-36.
2.Assessing the Releas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Plastic Containers and Reusable Food Pouche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 (26): 9782 DOI: 10.1021/acs.est.3c01942
3.A J G , B A T H , C M B ,et al.Current opinion: What is a nanoplastic?[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8, 235:1030-1034.DOI:10.1016/j.envpol.2018.01.024.
4.https://d2ouvy59p0dg6k.cloudfront.net/downloads/plastic_ingestion_web_spreads.pdf
5.Zhiyong Liu et al.,Anionic nanoplastic contaminants promote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α-synuclein aggregation.Sci. Adv.9,eadi8716(2023).DOI:10.1126/sciadv.adi8716
6.Ragusa A, Svelato A,Santacroce C, et al. 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46. DOI: 10.1016/j.envint.2020.106274.
7.Rodrigo Barbano Weingrill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microplastic accumulation in placentas from pregnancies in Hawaiʻi,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3). DOI: 10.1016/j.envint.2023.108220
8.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 (30): 10911. https://doi.org/10.1021/acs.est.2c07179
9.Heather A. Leslie, Martin J. M. van Velzen, Sicco H. Brandsma, Dick Vethaak, Juan J. Garcia-Vallejo, Marja H. Lamoree,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2,107199,ISSN 0160-4120.
10.Yan Z , Liu Y , Zhang T ,et al.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Feces Reveals a Correlation between Fecal Microplastic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tatus[J]. 2021.
11.李明菊,李卓,白英龙,等.微塑料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2): 316-3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2.036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原标题:《可怕!加热3分钟,产生几十亿!你每天吃的这个东西,会损伤多个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