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社保改革新观察:骑手参保争议背后的认知纠偏

小编 55 0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建设正步入深水区,随着社会认知升级与政策实践创新,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体系正在打破传统框架束缚,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路径。这场关乎2亿灵活就业者的制度变革,既需要破除认知误区,更需凝聚社会共识。

撰文丨艾川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引发社会对社保制度的广泛讨论,其中"全民强制社保"的解读一度成为舆论焦点。

该司法解释明确指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的协议无效,劳动者据此主张补偿的诉讼请求应获支持。这一司法裁量标准的统一,被部分舆论误读为社保政策的重大调整。

法律界专家指出市场存在过度解读现象。

法学研究者表示,司法解释并未创设新规,而是对《劳动法》《社会保险法》既有强制性规定的重申。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不仅是我国法律明确要求,更是国际劳工保障体系的普遍准则,此次争议实质反映了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度关注。

尽管讨论中出现部分信息偏差,但公众对社保制度的关切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凸显了灵活就业群体保障问题的紧迫性,如何在制度刚性与就业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核心议题。

法律界分析认为,此次舆论对司法解释的误读集中在"全民覆盖"层面。

根据现行法律框架,社保强制缴纳范围限定于"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学界称为劳动关系"二分法"。这种传统分类方式难以覆盖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导致该群体长期处于制度保障的模糊地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专家强调,灵活就业者不属于法定强制社保范畴。2021年人社部56号文件创新性提出"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分类,将灵活就业者单独列为保障对象,学界将此概括为劳动关系"三分法"的制度探索。

社会观察人士指出,公众讨论中的认知偏差恰恰推动了灵活就业保障问题的公开化,为制度创新提供了舆论基础。

更具建设性的是,讨论促使社会各界认识到"灵活自愿"原则在新就业形态保障中的关键价值,这一认知转变对第三产业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综合多方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社会共识逐渐清晰:社会保障制度的普惠价值毋庸置疑,但2亿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问题需循序渐进,避免简单化的"一刀切"模式。

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的构建涉及"保障对象""责任主体""实施路径"等结构性问题,政界、学界、产业界已形成持续探讨机制。

制度设计的核心挑战在于平衡劳动者参保意愿与社保覆盖率提升的双重目标。

《流动的"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受访群体中未缴纳社保比例达51.3%,公积金缴纳率仅为17.4%,反映出该群体对当期收入的重视程度。

这种保障需求特征在骑手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该职业的工作时间灵活、岗位流动性高、过渡性就业特征显著,与传统"朝九晚五"的固定用工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决定了传统社保制度难以直接套用。

行业数据显示,超过90%的外卖骑手为兼职众包模式,30%以上骑手在平台服务时间不足半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丹丹教授课题组调研发现,仅不足10%的骑手能够接受现行职工社保的个人缴费比例。

灵活就业平台企业同时面临着复杂的舆论环境,在保障责任与经营现实之间寻求平衡成为行业常态。专家分析指出,传统职工社保模式与新就业形态的适配性不足,是引发争议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以外卖平台为代表的新业态企业持续探索灵活就业保障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样本。

第一种模式是沿用传统用工框架,企业全额承担社保费用,典型如京东物流的"全职骑手"制度。该模式优势在于保障全面,局限是门槛较高,仅覆盖约15万头部全职骑手,形成类似"职业编制"的精英保障体系。

第二种模式是基于灵活就业养老保险框架,创新"参保补贴"分担机制,骑手自愿参保,平台承担50%缴费补贴,即美团推行的保障方案。该模式打破全职兼职界限,计划年底实现全国覆盖,预计惠及百万骑手群体。

值得关注的是,美团已在试点省份为近700万名骑手缴纳职业伤害保险,自7月1日起将覆盖范围扩大至17个省市,相关费用由平台全额承担。

这两种实践路径已被多地采纳为灵活就业保障试点方案:采取分险种推进策略,优先建立职业伤害保障,逐步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同步推进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从公共福利制度改革的普惠性与规模效应来看,"参保自愿、平台补贴"的模式具有更低门槛和更广覆盖范围,被业内视为当前阶段的优选路径之一。

灵活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在职业伤害保障基础上,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制度创新成为下一阶段重点。

法律界人士分析指出,我国现行法律对灵活就业养老保险采取弹性规制策略,这种制度"留白"体现了立法者的审慎态度:既考虑到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也兼顾劳动者的现实需求,同时尊重个人参保意愿。

回顾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将劳动者主观意愿置于制度设计核心位置,已成为灵活就业保障改革的重要经验。

外卖骑手群体为观察灵活就业者参保意愿提供了典型样本。

张丹丹教授课题组2024年底对某头部平台3万余名骑手的调研显示,若实施强制参保,23.5%的骑手明确表示不愿参保,38.9%仅能接受月收入5%以下的缴费比例。

另一项行业调查显示,72.3%的骑手可接受的月缴费金额在500元以下。

经济学视角分析认为,骑手群体的参保决策体现了"理性经济人"特征,不宜简单将短期保障偏好归结为"缺乏长远规划"。如同其他灵活就业者,骑手群体内部存在显著异质性,保障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部分骑手将该职业作为长期选择,但约60%-70%的从业者视为过渡性岗位。数据显示,近半数骑手工作周期不足一年,季节性"候鸟骑手"现象普遍,如农闲时段务工、农忙时节返乡的周期性流动,以及基于气候因素的跨区域就业等灵活就业形态。

即时结算的薪酬模式是吸引劳动者选择骑手职业的重要因素,特定群体对"现金流"的迫切需求,使当期收入保障优先于远期养老规划成为理性选择。

社会政策研究者强调,不能由此得出"骑手不需要保障"的片面结论,准确表述应为:骑手群体并非拒绝保障,而是现行标准保障模式未能精准匹配其就业特征与需求结构。

具体而言,传统职工社保模式与骑手职业特性存在显著不适配性。要求该群体签订固定劳动合同、接受考勤管理、承担较高社保缴费,既不符合职业现实,也难以获得劳动者认同。

当前讨论已超越"是否需要保障"的初级阶段,平台企业、劳动者、监管部门、舆论场已形成肯定性共识,更具价值的探索在于"如何构建适配的保障模式"。

在"不完全劳动关系"框架下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内外均无成熟经验可循的制度创新课题。

今年2月,美团在经营公告中低调披露两项重要信息:已于2024年启动"骑手养老保险方案"研究,计划覆盖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群体。

该计划在4月进入试点阶段,创新采用"骑手自愿参保+平台补贴50%"的模式:骑手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当月缴费后次月初即可获得平台补贴,直接打入个人账户。7月,平台宣布将该模式推向全国,预计覆盖百万级骑手群体。

这种"自愿参保"机制包含多重创新内涵。

首先,参保选择权完全赋予劳动者,骑手可根据各地政策自主决定是否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养老保险。平台补贴政策实现"四无"突破:无资格限制、无地域限制、无时长要求、无类型区分,符合条件即可享受50%缴费补贴。

其次,试点地区的缴费负担显著降低:泉州地区个人承担额从886.6元降至443.3元,南通从975.8元降至487.9元。关键在于,补贴后的个人缴费额精准控制在骑手可接受的"500元以下"区间,与前期调研数据高度契合。

这种"参保自愿+费用补贴"的制度设计,通过经济激励与规则松绑的双重作用,有效提升了骑手群体的实际参保意愿。

制度经济学分析表明,缺乏参与度的保障方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政策视角看,该模式的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自愿参保"的机制设计,更在于实质性扩大了社保覆盖面。

公共政策专家指出,任何改革方案都存在阶段性局限,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应保尽保",先实现规模覆盖再逐步优化细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体系建设是持续演进过程,需要社会期待、企业实践、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久久为功。

行业观察显示,社会对骑手保障问题与平台责任存在长期认知偏差。作为灵活就业群体的重要代表,外卖行业在保障制度探索中承受了过多非难,直至近期才逐渐显现拨云见日的改革成效。

有观点提出,"参保补贴"模式虽有创新,但仍非"全民社保",大量灵活就业者尚未纳入保障体系。

"全民社保"是否构成社保改革的终极目标本身存有争议。即使将其视为理想化状态,实现过程也面临系列现实挑战。

其一,"全民覆盖"与"自愿参保"原则既存在价值契合点,也可能产生实践冲突。

其二,外卖骑手因规模效应和关注度成为改革先行领域,但餐饮服务、家政护理等更多零工群体的保障问题仍待解决。若缺乏类似补贴机制,其他行业灵活就业者的参保积极性如何调动、覆盖面如何扩大,仍是未解难题。

这些问题的深层症结高度一致:当前社保缴费率对部分劳动者构成压力。同时,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差距、不同群体间的福利预期差异,以及福利制度"并轨"的长期性,都制约着自愿参保意愿的提升。

社会政策研究者同时指出,在聚焦灵活就业者保障的同时,不应忽视农民等传统弱势群体的保障需求。

这些系统性问题的解决,已超出单一群体或平台企业的能力范畴,需要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与资源投入。

我国社保制度存在历史形成的"空账"问题,即部分"视同缴费"形成的隐性债务。弥补这一缺口依赖当前较高的缴费率和代际转移支付机制,构成制度改革的特殊约束条件。

这也成为降低缴费率、提升灵活就业者参保积极性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专家普遍认为需要政策层面的系统性突破才能根本解决。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近期在学术论坛上提出改革建议:

建议在"十五五"期间,通过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并推进市场化运作,结合短期财政补贴与长效缴费机制建设,构建覆盖全民、保障基本、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的养老保障体系。

这种讨论反映出积极的社会认知转变:公众舆论正从"单纯施压企业"转向"呼吁系统性制度改革",开始关注保障制度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面对社会发展需求与公众期待,企业需主动承担改革探索责任,在压力中推进制度创新;灵活就业者也应培养长远保障意识;公共政策则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一揽子制度创新,破解"全民社保"的现实困境,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建坚实的社会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