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中的贪腐数额为何屡屡“膨胀”?

小编 45 0

01

近期,某公职人员违纪违法被查事件引发关注,部分自媒体在报道中出现夸张表述:

涉事人员被指拥有价值数亿元的高档服饰。

这类内容将当事人描绘成对物质享受存在极端追求:

单件衣物价值百万。

个人财物需多套房产存放。

相关描述虽具故事性,但与事实存在偏差。

从客观角度分析,普通住宅空间足以容纳合理数量的个人物品,通过合理收纳即可实现有序存放。

以市场常见的万元级服饰为例,若按3亿元总值计算需3万件衣物,但公开影像资料显示其公开场合穿着服饰数量不足30件。

值得注意的是,公职人员财产收支受严格监管体系约束,若存在异常消费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极易被发现。

截至目前,官方通报仅提及当事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未披露任何具体涉案金额。

部分报道中"据传""有人估计"等模糊表述缺乏事实依据,其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存疑。

此类夸张叙事更接近文学创作,却迎合了部分读者对违纪违法人员的负面认知预设。

类似的贪腐数额夸大现象并非首次出现。

此前某落马官员案件中,网络曾流传其贪腐金额达6000多亿元、拥有2700余套房产的说法。

经核查,该人员任职期间(1974-2015年)若要累积6000亿元非法所得,需年均敛财146亿元,这与其职务权限及地方经济规模严重不符——案发当年当地地区生产总值为7668.5亿元,6000亿元相当于该地区年度GDP的78.3%。

部分网民引用央视纪录片作为佐证,但忽略了关键表述差异:

纪录片明确说明"整个涉黑组织被查封2714套房产",而非个人财产;

"全家敛财上百亿"的表述也被错误解读为个人贪腐6000亿;

这些细节差异直接影响事实判断。此后,类似谣言又将个人受贿金额夸大至9000亿元。

以某能源企业原负责人案件为例,其任职24年间若要受贿9000亿元,需日均非法所得超1亿元、年均375亿元,这一数字远超该企业年度净利润(约1500亿元),客观上不具备可行性。

最终法院审理查明,其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3501万余元,与网络传言存在巨大差距。

此类谣言多源于信息张冠李戴。

如某新闻报道提及2006-2022年间某企业违规经营获利约9000亿元,被部分自媒体错误嫁接到个人贪腐数额上。

更有甚者,传言某宗教人士拥有1531.28亿美元海外资产(约合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的夸张程度显而易见:

1531.28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足以跻身全球富豪榜前五,超过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知名企业家的公开财富。

事实上,相关宗教场所年度最高收入不足5亿元,即便全部用于个人积累,也需从东汉时期持续至今才能达到万亿元规模。

这还未考虑外汇管制等现实约束条件。

此类谣言的荒谬性不言而喻,警方已对此类伪造信息进行辟谣。

需要明确的是,真实的重大贪腐案件确实存在,如赖小民案中17.88亿余元的受贿数额,已足够显示贪腐行为的严重危害,无需通过虚假数字渲染。

此类虚假信息之所以广泛传播,与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密切相关。

对贪腐行为的痛恨情绪,有时会转化为对夸张叙事的追捧。

02

在涉及贪腐案件的网络传言中,除了数额夸大,个人生活描写也常出现失实情况。

部分网民对常规违纪违法事实已缺乏兴趣,转而追求包含明星关联、数量夸张的私人生活描写。

若传言涉及公众人物,往往能引发更高关注度。

这种对极端情节的追求,已形成某种网络传言的"竞赛"。

例如某传言称某官员与500名女性存在不正当关系。

更有甚者编造"5年与1000名女性发生关系"的情节。

简单换算可知,这意味着每天需与1.8名女性发生关系,从生理健康和时间安排上均不具备可行性。

针对女性违纪人员的传言同样存在套路化倾向。

通常包含不正当男女关系描写,并附以"年度开房265天""办公场所存放计生用品"等细节。

这类描述具有强烈的戏剧化特征,主要目的是满足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与现实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过度戏说不仅违背事实,更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2012年雷政富案件中,除案件本身的违法违纪事实外,网络曾出现盗用模特宋雯雯照片指为涉案人员的谣言。

尽管法院公开审理时宋雯雯已到场自证清白,但不实信息仍造成恶劣影响。

此类谣言不仅损害无辜者名誉,更折射出部分网民在反腐情绪下的非理性表达——通过传播低俗段子获得道德优越感。

这种行为看似宣泄对贪腐的不满,实则偏离了理性监督的轨道。

03

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吗?

人民日报十年前的社评曾指出:

"反腐报道的情色化和小道消息化是一种病,但应该吃药的绝不仅仅是媒体。"

这一观点既针对媒体从业者,也适用于信息接收者。

公众对贪腐行为的痛恨情绪可以理解,但若通过夸大事实、传播谣言来宣泄,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渲染的奇闻轶事可能削弱反腐行动的严肃性和震慑力,模糊公众对贪腐危害的理性认知。

因此,关注反腐动态时,应坚持事实导向,自觉抵制虚假信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