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环境优化新实践:PICU亲子病房与无哭声手术室的温情探索

小编 48 0

5岁的童童(化名)因脑干胶质肿瘤病情加重,被转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亲子病房接受治疗。在这里,妈妈不仅陪伴他庆祝了生日,还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全程参与孩子的日常照护工作。

自2022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PICU亲子病房已平稳运营满三年,成为儿童重症监护领域的创新典范。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亲子病房。本文图片均为 医院 供图

该病区护士长陆华回忆:"以往没有亲子病房时,家长每天只能在下午3点守候在病区门口等待病情沟通。这种看不见孩子的焦虑状态,曾是许多家庭的常态。"为回应家长需求,医院经过可行性论证、环境改造与流程优化,最终建成亲子病房。三年运营实践表明,家长在专业培训下成为医疗照护的重要协助者,患儿在危重时期获得亲人持续陪伴,这种医患协同模式显著促进了康复进程。

病房内除常规医疗护理外,还创新融入"伴读疗愈""游戏干预""音乐舒缓"等特色项目。医疗团队、社工与家长形成协作共同体,围绕患儿救治目标开展多维度照护服务。

这一举措是上海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生动实践。2025年1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从就医空间、健康服务、工作机制、社会支持四大维度提出建设要求,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医疗服务体系构建。

"儿童友好理念已深度融入我院文化基因。"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周慧芳在8月26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医院始终坚持"医疗质量为基、人文关怀为翼"的发展理念,将技术实力与人文服务作为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核心支撑。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宝贝之家”为全国各地的重症孤儿提供医疗服务准备期和康复期的生活支持。

据介绍,医院自2019年发布全国首张《儿童医院公益空间地图》以来,已建成30个特色服务空间,涵盖游戏治疗、情绪疏导、家庭支持等功能。门诊大厅的"阳光钢琴房"通过音乐缓解候诊焦虑,"迪士尼公益空间"打造沉浸式游戏环境,"上海宝贝之家"则为重症孤儿提供医疗过渡期照护。各病区结合专科特点优化环境设计,如国际诊疗部的"星际童乐园"主题病房,将科学探索与医疗服务有机融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以“舒适化麻醉”打造“无哭声手术室”。

周慧芳重点介绍了医院的创新服务品牌:麻醉科通过"舒适化麻醉"技术构建"无哭声手术室",采用术前游戏疏导、术中陪伴安抚、术后疼痛管理的全周期干预模式;设立全国首个儿童安宁疗护病房,累计为超百名重症患儿提供生命末期关怀。这些举措将人文关怀贯穿医疗服务全过程。

在医患沟通领域,医院创新开展"儿童友好体验官"项目,通过医院开放日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医疗流程。该项目已覆盖多所中小学,建立十余个实践基地,设计"小小牙医""大脑探秘""急救技能培训"等互动课程,有效缓解儿童对医疗环境的陌生感,培养科学就医观念。

据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目前拥有两个院区,张江院区于2024年9月投入使用,配备先进的放疗中心和细胞治疗研发平台。周慧芳表示,医院未来将深化人工智能在儿科医疗的应用,持续推进舒适化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