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8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码:601318,H股代码:02318)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在沪召开,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率领管理团队出席。针对市场关注的净利润短期波动、金融同业投资布局及寿险改革成效等议题,管理层进行了系统性回应。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稳健增长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0.4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5.72亿元,同比下降8.8%。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中期股息分配方案保持增长态势,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95元,同比提升2.2%,彰显长期投资价值。
600亿元未兑现浮盈如何影响利润表现
面对上半年净利润与营运利润的反向变动,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在业绩会上详细阐释了三大核心影响因素:
首先,因一季度完成平安好医生并表工作,会计准则要求确认-34亿元一次性并购损益,直接影响净利润增速4.6个百分点。

其次,港股可转债估值波动产生的"会计技术性调整",在股价上行周期中短期拉低账面利润,但该影响将随转股完成自然消除,不改变长期价值。
最为关键的是,上半年新增权益投资中约600亿元浮盈因计入OCI(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暂未体现在利润表中。付欣特别强调,保险资金的跨周期配置特性决定了不应过度关注短期利润波动,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剔除一次性因素的营运利润指标。
同业举牌背后的"三可"投资逻辑
2025年以来中国平安在金融板块的投资动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尤其对保险同业的连续举牌成为焦点话题。港交所数据显示,公司于8月11-12日两天内,分别以5584万港元增持中国太保H股至5.04%,以2.13亿港元增持中国人寿H股至5%举牌线,这是继2019年中国人寿举牌中国太保后,险资时隔六年再现的同业投资案例。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阐述投资原则时表示,集团对金融同业及其他行业标的始终坚持"经营可靠、增长可期、分红可持续"的"三可"标准,并严格遵循久期匹配、成本匹配、现金流匹配、收益率匹配和监管要求匹配的"五维匹配"投资策略。当前负债端正持续从传统保障型产品向分红险转型,有效降低综合负债成本。
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补充说明,举牌行为是长期投资过程的自然结果,而非短期突击配置。他分析当前资本市场政策呈现"效果显著、靶向精准、可持续性强"三大特征,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机制不断完善,为价值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谢永林强调,基于当前市场合理估值水平,作为典型的耐心资本,平安将持续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重点布局新质生产力赛道与高分红核心资产两大方向。
寿险业务高速增长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半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9.8%,新业务价值率提升9.0个百分点,其中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17.0%,人均产能提升21.6%,银保渠道更是实现168.6%的爆发式增长,多项指标创近年新高。
郭晓涛将持续增长归因于三大动力:其一,低利率环境下寿险作为财富配置压舱石的行业定位凸显,平安提供的"财富保值+家庭保障+医养服务"三重价值体系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其二,前期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代理人渠道提质增效、银保渠道规模突破、社区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的多渠道策略成效显著,目前银保及新兴渠道已贡献33.9%的新业务价值,"产品+服务"的差异化模式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其三,AI技术深度赋能,通过智能化获客、精准化营销、高效化运营,显著提升销售转化效率。
郭晓涛表示,多年前,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就在内部提出,数字化会全面颠覆商业模式,全面数字化是平安集团最重要的系统化转型,AI有四大关键因素:数据、算法、算力、场景。
他指出,平安在AI技术的战略思考是"五智"战略,具体为智能化营销、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经营,核心逻辑是AI IN ALL。
"我们会用AI把整个金融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把医疗养老的价值链嵌入进去。"郭晓涛表示。